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诗人,顾城以他的朦胧诗创作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由于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诗纯真、自然、不事雕琢而自成一体。他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筑造了一个花鸟般的、梦幻般的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2.
童话代表着人性所能企及的高度和深度,顾城的童话风格在当代中国诗坛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作为童话诗歌风格带有某种标志或起点式的诗人,顾城成为“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本文从深刻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和灵性意识,来解读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3.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作为朦胧诗派的魁首诗人,唯灵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顾城以一颗童心,创作了无数童话般的诗作。因为独特的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顾城的诗,总是带有纯洁的想象色彩,而这种色彩体现在阳光、白云、山峦和小兽等不同的意象上。顾城运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感觉沟通、物象重叠、物人转换、因意取向、省略跳跃的表现手法,借由意象表达出作品独有的意象魅力。顾城的诗歌中意象表达充满了其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强烈的童话色彩与深入的自我表现的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顾城,人们便会想起他“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与他诗中构建的世界是大体一致的。舒婷曾写下《致童话诗人》,这更坚定了人们对这一称号的认同。顾城自己也说过:“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我走向他,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相似文献   

6.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派代表人物顾城以其童趣的语言,纯美的想象,五彩缤纷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童话之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顾城用死亡终结了一个异于同时代朦胧诗人的生命.深入剖析这场梦幻式童话世界坍塌瓦解的悲剧,从顾城诗中的童话王国所萦绕的悲剧氛围、童话王国幻灭的悲剧缘由以及悲剧的必然结局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现顾城真实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我们真切地去感受一位用整个生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从1980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派”。它是中国汉语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的短诗《安慰》在充满梦幻和童稚之中,流溢着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11.
"顾城弃城"是上世纪90年代震动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童话诗人"顾城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他执意打造一个理想王国。本文分析了其"童话"诗歌的构成因子,并探讨其"童话"风格形成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以期对其"童话诗人"名称的由来做一番发掘,从而为其悲剧结局提供了一个思维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12.
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麦地”、“麦子”、“村庄”、“太阳”、“远方”、“河流”等一系列意象豁人耳目,形成一个自足的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系统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三个系列,即:家园系列、远方系列、太阳系列。这三个系列构成了诗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象征,成为生命的蕴涵及其承载。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与顾域虽为不同时代的诗人,但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灯”、“夜”、“梦”、“死”等意象在他们的诗歌中都不止一次出现。造成二人选择相同意象的外部原因有两个:一是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是共同的思想文化资源—中西方的个人思想,只是“老庄”思想对顾城的影响,相对来说要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14.
伴随堂·吉诃德异想人生的是他异想式的语言,而顾城作为一位童话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的语言与堂·吉诃德的语言殊途同归。顾城诗歌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但又不乏顾城式的呓语、错位、童话色彩等。可以说,他的诗歌的语言就是一座城,虽万般变化,但却都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朦胧诗派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这一首《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正是如此。从结构上看,全诗由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整齐,具有建筑美感;从色调上看,诗歌选取了“白墙”、“野花”、“小站”、“列车”、“大海”等诸多意象,每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色彩,给人以柔和的美感;从内容上看,诗歌的前三个部分就像三幅画,野花映衬白墙,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7.
顾城是一位引领朦胧诗潮的年轻诗人,也是人们崇拜的童话诗人,他却以让人震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妻子的生命。审视顾城的一生,可以看出,顾城是一个童话世界的天才,而正是这种天才特质造就了他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8.
顾城,八十年代"童话诗人",以灵动的自然意象、儿童的生活视野、天真的画面布局构建了单纯幻想的乌托邦,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诗人始终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用童稚化的语言表达对现代城市的拒绝、对成长的焦虑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人的创作轨迹与七八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互为照应,是八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镜像,其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这一代人的共同反映;而诗人童话世界的崩裂体现了八十年代人道主义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9.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尚潇方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10-111
诗人顾城短暂的一生中,“自然”思维成就了他最终也将其毁灭.自然,支撑起顾城的理想世界.试从不同阶段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对顾城之所以成为顾城进行深层的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