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们说话不慎“走嘴”,影响从来不好。新闻报道是对广大群众说话的,引用材料要严谨,要分析,以免产生副作用。近见有篇通讯,反映的是有个县的县长和几位副县长,工作中如何受到上级的官僚主义、“文山会海”以及种种不正之风的严重困扰,苦不堪言。通讯为县长们诉苦,写得十分  相似文献   

2.
第八个字名曰“实”。所谓“实”,是指“实在”,从新闻的基本规律讲就是“用事实说话”。写通讯要站得高。还要落得实。周总理早年写《旅欧通信》这篇通讯时,提出个原则——据实直书,这句话说出了通讯手法的特点——直接、实在。通讯反映新闻事实比较详细,也比较曲折复杂,写作上要具体、形象、自由、灵活;其表现手法为“全天候”——记人、叙事、写景、说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5.
我的朋友有许多是报刊的特约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在一起说话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时扯到通讯报道工作上来。讲具体的工作,大家都有许多话说,可是要给“通讯报道”下个定义,大家就语塞了。报道,就是把获悉的新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传布于世,这个比较容易回答。而要回答什么是“通讯”就要费一番口舌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与报刊上的消息、评论、特写有别。对于这种意义上的通讯,《辞海》解释说:是“一种比消息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民兵预备役通讯报道稿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受到上级好评”、“得到上级肯定”、“被上级推广”等字眼。笔者不禁要问:“上级”到底是哪一级? 所谓“上级”,无外乎总部、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及省、地、市县党、政等各级。民兵预备役工作,一般不涉及什么番号、代号和泄密的问题, 应当写成如“受到总 政治部、民政部的好 评”,“得到军分区 领导的肯定”等等, 直截了当,一目了 然,不是很好吗?为什 么不说出来呢?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为了提高“上级”级别,用以夸大事实,故弄玄虚。比如:让人把军分区理解、想象成省…  相似文献   

7.
新闻文摘     
范敬宜谈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向学生们讲:“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新闻靠事实影响读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可使新闻报道显得生动、深刻。”“用事实说话不等于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该选取最能反映本质、体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的事实说话。这就是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所以.记者的脑子一定要灵活。什么事实突出地报.大胆地报.旗帜鲜明地报;什么事实要淡化地报、不报,有分寸地…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我写了一篇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通讯《留得清白在人间》,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一等好新闻,全国二等好新闻。有的同志说,这篇报道问题抓得准,表现手法新,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些过奖,比作“芙蓉”实难认可,说是“清水”倒合本意。因为这篇通讯没有装腔作势,拉起架子。前年四月十八日,我到磁县王屯头村采访炼焦专业户葛金柱帮助贫困户共同致富的事迹,在座谈中,葛金柱谈到本县已故县长  相似文献   

9.
在去年4月7日的《四川交通报》第一版上,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题为《洒向故土都是爱》的人物通讯。该作品的主人翁胡伯忠,是我继1989年4月以来所宣传的我省著名的两位“路县长”,即洪雅县原县长徐启斌,绵竹县原副县长、外号人称“孙老太婆”的孙国秀以后的第三位...  相似文献   

10.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11.
《巴山“玉米王”》是一篇人物通讯。它通过在海拔1100米的四川省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创造玉米高产奇迹的事实 ,来反映57岁的高级农艺师李焕然的先进事迹。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其写作的基本方法 ,也应运用事实说话 ,即用人物本身的富有特色的具体事实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巴山“玉米王”》的写作特点正在于此。请看通讯回答人们为什么称李焕然为“巴山玉米王” ,李焕然为什么要在高山创玉米高产纪录、他是怎样创玉米高产纪录的等问题 ,几乎全用事实说话。它说 :李焕然“在海拔1100米的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  相似文献   

12.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13.
获奖通讯《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引起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原因在于巧用6种方式“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对比“说话”,用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提供的信息“说话”,用图片“说话”,用暗讽“说话”,让匿名消息来源“说话”。撰写此稿的记者不仅注意“巧说话”,还有“必要的不说话”——记者自始自终没有“站出来”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或对报道对象进行性质界定,却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细节在人物通讯的地位注意运用细节是人物通讯是否成功的关键。通讯中的人物,总是要说话,有神态动作,有了几个能代替广泛描写的细节,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突出了,人物就可以“站”起来。为什么有的人绞尽脑汁,把人物的事迹描绘一大堆,而文章还是干巴巴的,就是只注意罗列叙述性的情节,而没有反映人物本质的细节,由此可见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细节在人物通讯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1、细节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2、细节能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有媒体以《县长街头炒龙虾》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说,在日前举办的一场盱眙旅游推介会上,苏北盱眙县县长身穿厨师服出现在南京繁华的湖南路广场,并亲手炒制龙虾赠市民品尝。新闻照片上,“县长炒龙虾”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县长街头炒龙虾”,凭这个标题就足以抢得读者的眼球。因为县长这个官衔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方“父母官”。但这里用《县长炒龙虾》来推当地的龙虾,难免有“县长秀”之嫌!因为这毕竟是卖龙虾,不是卖“官衔”。“县长炒龙虾”,县长成了“卖点”,龙虾则成了陪衬!事实上,某一地方的龙虾好吃不好吃,全靠龙虾自身的质量,绝不会因…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记者到了下面,经常是当地要派人陪同采访。“陪访”,似乎已成为一种“规矩”。常见一些记者到了一个县,县委宣传部要派人陪同;再下到乡、村、队、又少不了那一级的陪同者。有时象滚雪球似的,“兴师动众”起来。“陪访”者一多,明显有几个不利:一是  相似文献   

17.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08,(6):41-41
经过两天一夜的翻山越岭,当肖晓川和他的几位同事带着72个孩子来到北川县任家坪收费站,看到正在那里搜救的指挥部时,老师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北川县的县长问“你们有多少人活着”,肖晓川对答:“一个也没有少。”县长惊呆了,“我们都以为你们不在了。”  相似文献   

19.
读完新华社播发的通讯《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吴天祥》(载5月15日《人民日报》),热泪夺眶而出,内心很不平静。这固然是由于这位区信访办副主任的精神太高尚了:6年中先后接待上访群众万余人次,处理问题近万件;近30年来曾9次义务献血共2100毫升,其中5次是步入40岁以后所献;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拒绝一切吃请,拒收一切礼品,整篇通讯在细节描写,语言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颇具特色,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文艺理论家刘勰认为文章要有“风骨”。“风”是风教,指作品思想内容给予读者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骨”是骨力,指完善的文句在读者身上所起的影响或激发的力量。“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这就是说,风教作用既明显,文辞骨力又高超,全篇就能发射出光芒来了。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通讯写作。所不同的是通讯属于新闻范围,必须完全真实,要用事实来说话。一篇人物通讯要有光华,首先是主人公的精神感人,不同凡响;其次要有扣人心弦的细节,闪闪发光。这篇通讯写  相似文献   

20.
湖北《孝感报》一九八六年八月五日刊登的小通讯《小两口的“悄悄事”》靠“动词当家”,以事物发展进程的“动感”来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这对于医治新闻写作中形容词太多、动词太少、“宣传腔”太重、可读性不足的通病,颇有意义。事物演进发展的“动感”,包含着情节的“动感”与细节的“动感”两个方面。而由于新闻要真,要快,要短,往往不允许从容展开,细细铺陈,即使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