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拉康提出的三界论,是其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三个维度。经过这三个维度的探寻,个体自我最终会建立起对自身主体的完整认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回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女主人公寻找主体自我的艰辛历程,直面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体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拉康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他以语言为无意识心智的镜子,有意将现代语言学、哲学与诗学中的语言研究引入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此即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拉康还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中,想象界是象征界的子群,象征界又是现实界的子群,形成相互影响的三种秩序。拉康重写弗洛伊德的努力,相当程度上也成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3.
论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克·拉康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结构语言学为基础,借用他们所指、能指、隐喻、换喻等相关理论,重新书写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拉康提出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三个人格领域,并认为主体的语言无意识乃取决于主体性的"他者"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比对以及将语言和无意识引入主体研究,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为“他者思故我在”,从而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实在主体。在当下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解构主体的同时,也为主体功能化、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思路,同时还为后学意义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艾萨克.迪内森短篇小说《诺德尼的洪水泛滥》的女主人公之一卡吕普索的心理成长过程经历了从象征界的隐形,到想象界自我的确立,再到实在界与母亲的统一。迪内森通过颠倒拉康的"三界"顺序颠覆了拉康式的主体建立过程,并暗示了女性只能回归母亲才能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7.
拉康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当成生物学的自然性理论,他的无意识概念不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原欲,而是转喻成意识的发生--是在主体之外他处的一种建构机制.因为人的意识主体在原初只是空无,所以它的本体形式具有他者性.由此,拉康批判性地继承了弗洛伊德之后,终于用他自己特有的逻辑策略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袁永平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1):37-39,36
拉康的实在界是主体在进入语言符号的世界时被排除的东西,它的存在状态就如老庄之道一样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却又是真正存在的,是缺席的在场。语言使得它们成为隐匿的真实,但又总是以替代的形式与主体在像梦这样的场合相遭遇。总体而言,老庄对道的追求在提升人格方面比拉康对实在的揭示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拉康的他者理论产生过很大影响,它促使我们将目光从主体需要转变到主体的行动或欲望上来。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一种消极性,因为任由主体欲望的释放,只会使得我们之间的交流距离越来越大,从而容易割裂我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最终走向他者的反面或瓦解他者。哲学践行这一新的哲学范式,可以弥补他者理论的这种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一种逻辑分析,给出他者介入我们实际生活的哲学践行式的可能路径,从而使得哲学研究回归到人的实践本性上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曾著有大量研究佛学的文章。他对佛学十分服膺,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而且与哲学和儒学相沟通。他对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尤其在对法相宗的研究中见解独到,造诣颇深;他评价佛教流派,倡言宗教改革;考证大乘源流,梳理佛教学说;他称赞佛教,认为其对革命党人会起到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但又不沉溺于佛经,在思想上并未受到佛教的束缚。因此,他对佛教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理性主义的,他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前教育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的形成需要经历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形成具有"想像界""象征界"与"真实界"三个层次的主体结构,其实质是个体在与他者交往互动中不断以他者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为参照建构完满的理想自我的过程.幼儿教育应重视儿童主体诞生的痛苦方式,关注他者对儿童主体形成的解放力量,超越主客二分的二元思维模式.在建立主体间性中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领域,并由此揭示了主体是由他者介入而异化分裂的真相。由此,我们发现现代课堂的问题是,来自于强迫性的“他者”行为阻断了主体寻找真我的途径:学生丧失了话语权无法说自己的话;丧失了自主性无法自主生活;被剥夺了时间与空间而无法自我创造。现代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消解现代课堂的有为性及其基本结构,实行课堂的“无为”教学策略:培植自主生活的土壤,还学生时空;呈现经典性知识环境,使学生选择学习;倡导非歧视原则,保护学生创造欲望;坚持平等对话原则,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6.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拉康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国内外论者谈论最多的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显然,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让拉康把握了无意识的特征,即"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让拉康挖掘出"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语".此外,科耶夫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欲望—对象—否定"的解读开启了拉康式无意识的大门,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为拉康的无意识建造了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引入则让拉康构建出他主体哲学中核心命题的根本.正是拉康运用自己登峰造极的嫁接技术,对这五大理论进行融合,才有了其后期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18.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9.
佛学是一门以觉悟智慧为宗旨的实践哲学,具有成熟、精细的教育系统,涉列音乐美学哲学较多方面,蕴含丰厚的哲理。佛学音乐哲学作为原生东方音乐哲学,对音乐描述具有独特的理论。本文对佛学音乐哲学浅显的研究,主要从音乐本体、功能、行为心理和境界观四个方面阐释,对我国音乐精神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