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方方的新作《软埋》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实现其历史叙事的新突破,其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求索;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之存在困境的深度探寻。其叙事表现出强劲的意识穿透力。  相似文献   

2.
寻求实在的历史之根,以摆脱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长期的无果之争,是哈金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从"实验创造现象"到"实验室的自我辩护"再到"历史本体论",哈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实验室的空间进入人类文明史,从实验实在论进入生成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论。但是,由于哈金没能对称性地对待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从而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康德先验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家的历史话语的分析,旨在说明历史话语只是历史学家虚构的"语言建构物",进而本质上等同于文学话语,从而否定了传统的历史实在论,为当前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于革命历史叙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性、革命历史叙事的比较、"后革命"视域中革命历史叙事特点以及文学接受与革命历史叙事关系等方面。流变的历程、作家思想和叙事的深层联系、经验教训以及发展可能,均是深化革命历史叙事研究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批判实在论哲学家,罗伊.巴斯卡在其著作《辩证法:自由的脉搏》中将批判实在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辩证批判实在论。巴斯卡提出了辩证批判实在论的四要素(MELD),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社会活动转化模式(TMSA)理论,对社会结构与能动主体的关系作出了新的分析和阐述,从而为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拆解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之间的藩篱,从而将史学批评转向了对叙事活动本身的观察。在他看来,历史只能以叙事的方式存在,而叙事则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意义的过程。这便使得有关历史的研究具有一种文学叙事学研究的意味。这一理论创见,对于史学研究以及一切有关历史的文本化叙事活动的研究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实在论在本体论层面上所争论的核心所在,文章从语境论的视角探讨了社会存在的语境特征,进而在语境论的根隐喻"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为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本体论——事件本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戴维森、巴迪欧等哲学家对"事件本体论"所做出的不同诠释,阐述了"事件本体论"的两个基本特征,为社会科学本体论研究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秀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他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阐发,开启了新时期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学的争议。本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旨在确立二比较的理论基点。论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作指出,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应能为学研究提供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1.
李秀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他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阐发,开启了新时期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民国主题电影因为"民国范"思想潮流的影响,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而处在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消费的、艺术的诸多因素交织的场域中,呈现出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对立融合的矛盾张力。在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的两极之间摇摆,民国主题电影出现了"严肃大片""艺术电影""隐喻电影"等不同的表现类型,体现出对"叙事/历史"这一问题不同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的主要范式是“历史认识论”,但它不仅不可能辩护历史知识合法性,而且是实证史学、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三者分裂的根源。以历史实在论为哲学前提的历史认识论根本上是一种近代西方哲学的镜式映像理论,它是历史相对主义真正的幕后推手,而不是拯救客观史学的唯一出路。在“历史认识论”范式下,史学理论只能反复在“历史认...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课程几乎浓缩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宏观及放宽视野导引的"大历史"."大历史"式的教材编写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是一种宏大叙事,教学中必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史景迁的历史叙事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细节叙事中引出了"大历史".历史天然就是故事.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生动的细节叙事就是学生爱听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6.
当今文学在历史叙事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新时期的历史叙事在叙事立场、人物特征、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对古代历史的表现以及对时空概念的把握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新特点。叙事立场更多地采用了民间立场,人物的民间特征愈发突出,叙事手法更加多样,叙事视角以及对历史的表现也更加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Lakoff和Johnson在严厉批判西方客观主义传统哲学和乔姆斯基TG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全世界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体验哲学登台亮相有其哲学上的历史根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洛克经验主义观念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以及普特南内部实在论的影响。我们认为它还与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关联。但体验哲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则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以前虽有哲学家提及,但未能从认知层面将其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拟对体验哲学作一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本文以作者在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以叙事理论为依据,以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为中心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历史学研究发生了"语境转向",语境论历史解释的讨论随之兴起。沃尔什、怀特等历史哲学家将语境论视为历史解释的形式范式,初步勾勒出了这种解释模式的方法论本质和哲学意蕴。斯金纳、波考克和贝维尔等历史学家以思想史中语境论解释模式的具体机制为争论焦点,对语境论思想史解释的理论基底和方法路径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文章从元理论和学科实践的双重维度,重新考察了"历史解释的语境论进路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