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的美学理想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体制衰落而萌发新体制的革命时代。他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即《周易》中的生命哲学。宗白华鼓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主要依据是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及至后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和《歌德之人生启示》中更是明确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长期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在学习西方哲学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步"美学。他将中国传统艺术放在中西方学术视野的比较中研究,在康德哲学时空理论和《易经》哲学时空意识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观。宗白华的时空观是联系的、开放的、多变的,是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时空统一概念。对宗白华美学时空观渊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发现其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启发我们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各部作品中,本文作者认为把宗白华零散的美学思想构建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利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发展,我们试图在《美学漫步》一书中找到宗白华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本文通过对美的客观存在性、美是艺术的目的、审美的三重标准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到宗白华的美学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摇摆的二元论美学,并且他的美学是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的美学理想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体制衰落而萌发新体制的革命时代。他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即《周易》中的生命哲学。宗白华鼓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主要依据是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及至后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和《歌德之人生启示》中更是明确提出并论述了“生命本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宗白华的诗人气质和艺术的人生观,中西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滋润和其本人对形式美和审美教育的孜孜追求共同塑造了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诗性风貌。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宗白华的诗人气质和艺术的人生观,中西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滋润和其本人对形式美和审美教育的孜孜追求共同塑造了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诗性风貌.  相似文献   

8.
曾经养育了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大家的文化名省———安徽,却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校《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一直留下空白点。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吴家荣教授主编、曾繁仁先生作序的《大学美学》教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以下引文只注  相似文献   

9.
田智祥《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一书在分析宗白华立体而血肉丰满的形象的基础上,对学界已有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并致力于"对宗白华精神人格与人生追求的还原","澄清人们对宗白华的错误与模糊的认识",从而做到了美学研究中"人"与"文"的有机结合,为美学思想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桑农 《学语文》2012,(1):48-48
宗白华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耍算是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小诗创作的殿军。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也即宗白华临终之前.将其全部收入美学文选《艺境》之中。在该书前言里,作者为“飘逝的流云”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他说:“涛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同的。”根据这一提示,把宗白华的诗歌创作和他的美学思想相互参照,既能对《流云》小诗作深度的诠释,也能深化对艺境理论的理解。诗集里的《深夜倚栏》(见卷首)一首,可以作为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其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以柏格森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思想而启发的生命哲学;另一个是以中国的《周易》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哲学以及融合儒、道、禅的生命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宏观上展现了宗白华睿智的美学思想,概括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即生命律动。宗白华美学是一种切入生命精神的动感美学,渗透着对宇宙生命的关怀与体验。文章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时空意识和宇宙观,展示了宗白华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3.
《流云小诗》把宗白华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和艺术修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透过三者的结合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世界。这种精神是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对哲学思想的传达,对美学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哲学、社会、人类、宇宙的深入思考,对"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和解释,赋予意境以更加深广的内涵。宗白华的意境论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创构性、视角的开放性和思辨的深刻性等重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美学在全球化时代愈发彰显出"中华精神".一方面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艺境论以生命为本体,追求生命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宗白华"妙悟"为本的审美认识方式与生命本体有着内在关联,体现了生命与艺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美学体系的成功创建与多元互补的方法论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支撑宗氏美学架构的方法论值得探究.从本体、经验到方法,宗白华将现代"中国美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是“新文化运动”中四大著名副刊之一,鲁迅的《头发的故事》发表在该杂志上;在该刊倾向于保守后,鲁迅曾撰文对其所刊载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进行批评。通过梳理分析鲁迅与《学灯》的关系,思考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互动的因素,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生命哲学和文艺思想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基础。早期宗白华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成熟期则回归中国哲学,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生命哲学思想,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仍在其中发挥着潜在影响。宗白华主张文艺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本质,持文艺形式与内容统一论。在生命哲学和艺术观的共同作用下,宗白华生命诗学形成了生命特质观和审美本质观。其诗学与生命哲学、艺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笔名是因眷恋故乡的山水而起的: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为郭开贞。1919年9月11日,郭开贞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时,第一次使用"郭沫若"的笔名。这是因为他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峨嵋山下沙湾镇,该县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文字的特征和宗白华美学的书写个性具有内在联系。汉语文字塑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美的精神的基本象征。宗白华的写作姿态是"最高度把握生命"和"最深度体验生命",这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对美学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美学实现在宗白华身上的成就。宗白华诗意地思,诗意地写,写出汉语文化中一直活着的、现代世界所缺乏的乐思舞韵,呈现中国精神深处的幽情壮采。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立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依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与表达;文史互通、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建立真正的艺术人格,体现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是全书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