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19)
新能源资源能持续利用,对环境也不会造成太多污染,利用潜力巨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近年来,传统的能源供需情况严重失衡、全球气候也在逐渐变暖,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新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同时能源短缺也是当前人类面临着的最大的环境危机.长期以来,对于新能源的寻找和开发始终是各个国家共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对建设新能源实验基地和积极探索新能源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首先分析了新能源实验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而对新能源实验综合应用基地作了相关的介绍,最后探讨总结了新能源实验基地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目前,由于全球受环境问题的影响,使得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新的瓶颈。人类开始不断寻找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新能源发电技术现在已经成了他们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能源的特点,接着详细介绍了几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最后阐释了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人们长期以来依赖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以铀为基本燃料的核能等,但地球上这些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有限,终将日益枯竭。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这些能源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清洁而持久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5.
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对以油、气、煤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的消耗不仅对人类的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还面临着枯竭的威胁。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并减少碳的排放量,世界各国对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燃料等)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重视。风能资源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矿物燃料的贮藏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寻找新的能源已成为人类的紧迫任务。此外,燃烧矿物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引起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等不良后果,所以,新能源应当是可再生的,应当尽可能不引起不良后果,并且其数量应当足够多,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种理想的能源就是太阳能。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正面临较危机的资源储备量短缺问题,国民未来的生活离不开大量能源资源的供应。仅依靠传统能源物质的开采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所以开发新能源物质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电能是其他能源经过转化而产生的在生活及生产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能源,它的出现与普及使用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章节。目前在电力系统中也在进行不断的进行,新能源发电逐渐代替传统能源发电方式,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电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8.
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汽车不断发展普及后,汽车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传统的能源汽车不仅对能源需求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岩 《科技风》2014,(4):248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人口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匮乏成为了世界难题,人们在不断探寻新能源的同时,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节能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就目前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与之密不可分,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加入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产业节能的队伍,而电子工业炉窑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设备,对其进行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潜力评估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0,(14)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快速的提升。然而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的气候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深思,当前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不仅仅使许多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人类的存活以及国家的发展。全球变暖的成因与汽车的发展脱不了干系,汽车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极大程度地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想要遵循环保意识,更好地缓解由汽车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不断发展新能源以及节能技术,本文就关于当前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飞速发展,化石能源同时被大量消耗,导致全球剩余能源不足,而由消耗化石能源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也逐渐加剧,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从而,人类迫切渴望得到一种新的能源,既能无限使用,又不会导致环境恶化,所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逐渐被大众所发现、认可、使用。其中,太阳能因其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成为新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一员,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重点发展的对象之一。分布式光伏发电中,储能技术是其关键问题,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跨步式的提升,但伴随而来的便是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新能源发电的种类以及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能源短缺、气候变暖以及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下,人类社会急需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选择政策工具,选择什么类型的政策工具才能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对于各种能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现阶段,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电力行业也在逐渐向着新能源方向发展,然而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水电行业也逐渐成为我们电力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发电制动方式由于存在很多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电气制动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制动方式,具有停机时间短、制定转矩大、无污染环保以及方便维护等优点逐渐被运用到水电厂中。本文针对水电厂电气制动运行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电气制动的原理以及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2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俨然已经成为"汽车大国"。在上海以及北京这种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甚至出现车牌号一号难求、限号的局面。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能源匮乏以及全球变暖等等。在人们意识到全球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前提下,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也都纷纷在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的探索创新已然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顺应时代以及环境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成为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做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比自然变迁中的变暖和变冷更加猛烈和间隔周期更短。此外,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化合物,如杀虫剂、除草剂、化妆品、药物、洗涤剂等排放于自然,也导致了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但是,地球和大自然也在以最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弥补人类活动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受损。现在,这两种力量的较量可能走到了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17.
石恒 《科技风》2013,(21):260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石油资源也越来越匮乏,因此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寻找替代能源。现在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日渐成熟,由于其在动力性、排放性及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因此双燃料发动机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本文就针对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也相应的持续增长。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太阳能的利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中开发利用水平高,应用较广泛的能源,尤其在远离电网的偏远地区应用更为广泛。本文主要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作了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介绍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特性和基本原理分别做了具体分析,并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对光伏并网中最重要部分——逆变器进行研究。再次,提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硬件进行设计。并网光伏发电充分发挥了新能源的优势,可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是太阳能规模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光伏并网发电,并逐步推广"屋顶计划"。太阳能并网发电正在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太阳能的利用是人类对新能源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但常见的太阳能发电控制系统采用电池板固定式方案,导致太阳能利用率不高。从实用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外追日跟踪系统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加深,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能源危机以来新能源的分类以及使用原理上来论述新能源产品在未来使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