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文章以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岗位群的需求、教学内容的组织、职业技能的鉴定、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培养高素质机械制造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提出创新驱动的战略,未来汽车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扩大,同时国家正在致力推动汽车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未来汽车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会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而逐渐提升。我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确立了“院园融合、实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3.
黄华灶 《中国科技信息》2006,(15):242-242,244
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运用案例实践优化课堂教学--高职法律案例实践教学诌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的一部分。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干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我校的经济法律事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也顺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行案例实践教学,建立法理教学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的地位。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高职职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做到四“化”,以体现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为核心,服务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结构并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法律教学中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就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搞好这项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不断的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都应该以此为基准。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也需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职业实用性。文章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9.
株洲汽车产业发展形式和趋势对高素质技能型汽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存在总量培养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拓展"社会化"人才培养渠道、优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企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株洲汽车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保障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唐红亚 《科教文汇》2014,(32):135-136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任务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开放的“自由选课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胡洋  蔡柳萍  刘攀 《科教文汇》2023,(19):162-165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作用。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成员,是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高等专科职业教育的一种提升,因此要突出职教特色,就必须深度挖掘产教融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目标。结合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特点,将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理念有机地融入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使职教本科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现代工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深化“三教”改革的具体方法,给出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下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人,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零距离”就业。这个“零距离”不光是指职业技能方面,更主要的是指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心理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心理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心理,以期达到为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目标。我们主要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渗透在课程中、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职业心理培养的方式、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以期更好的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数值分析》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方法,同时,根据课程的核心能力要求,设计了6个知识模块,并按照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选取典型工作项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高等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徐祥生  黄小燕 《科教文汇》2014,(28):155-156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对课程考试模式作出相应的改变,逐步构建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5.
曹强 《科技风》2023,(25):170-17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短缺日益严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胜任力理论指导下,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创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宁斌 《大众科技》2010,(2):163-164,151
现代企业对就业人才的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各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和中职学生的就业环境,一体化教学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靳晓霞 《科教文汇》2020,(1):125-126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通过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中,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认知,开展“政校企行”协同合作,培养职业素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社会对职业技能生的需求明显增大,高职院校也担负起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重担,日本成熟的高职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职业技术教育成功典范之一。近几年,日本教育部牵头实行"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其特点与实践过程及成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何丽莉 《科教文汇》2014,(31):175-176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构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建设起步较晚,高职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关系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还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是高职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促进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