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广告影射并左右着大众的价值观念,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依男性话语而塑造,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份构建的缔造,她是一种被电视机前观众观看的主体.对于电视媒介而言,视觉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广告影像的清晰度;二是广告所带给观众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3.
潘兰 《新闻世界》2010,(12):109-110
“伪娘”一词源于网络,现如今已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男性群体。他们以女性装扮为特征,活跃于大众媒介中。在《消失的地域》中,梅洛维茨用男性身份与女性身份的融合,为我们定义了这类群体的身份特征。本文试图用《消失的地域》中的“场景交叉”理论,对“伪娘”社会身份进行分析,了解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这一新生群体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常烨  文慧 《新闻前哨》2011,(8):45-47
通过回顾亚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文化与媒介以及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被揭露出来。大众媒介在本质上仍培育着大众文化,亚文化的真正发展需要一种较之大众媒介更为自由开放的媒介,而赛博空间为此提供了难得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还在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方面对亚文化群体具有实在的意义,这使得亚文化得以在其间稳定而彰明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视植入式广告是近年来一个聚讼不已的热点媒介现象。对于相关商业利益主体而言,它俨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市场运作方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它实际则构成一种强制售卖的媒介霸权行为;对于市场与文化的主管机构,则因此面临着规范执行不力、监管亟待加强的新挑  相似文献   

6.
近年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这种社会审美的形成,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所接受的结果,符合了女性对男性的构想。同时,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身体"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银幕男性在时代审美和身体需求之间,在内外合力之下形成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我们占有着形形色色的物品并将自己物化成商品,被自己和他者消费着。  相似文献   

7.
从叛逆作家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青年领袖",韩寒不同于一般偶像明星,他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青年网友与精英阶层的互动,而"战场"则是成为环境的大众媒介。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韩寒是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形象符号。它的所指超出韩寒个体的范畴,并折射出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媒体的互动。符号由媒介生产,而作为接受者的青年群体则围绕着符号参与表达、争议与否定,渐进地完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大众媒介的性别是男性的.因为大众媒介习惯于从男性视角看待问题,习惯于把女性作为观赏对象,甚至对女性的形象、婚恋评头论足.还有人说,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男性化的历史,因为"男性书写"及"书写男性"是人类思想文化史既定的书写规则--历史中要么没有女性的身影,要么就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被任意歪曲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3):2-7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贺艳 《新闻大学》2006,(1):108-110
身份认同的危机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财富阶层.以<头等舱>为代表的DM杂志,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建构财富阶层的身份认同,其主要方式为通过每期的主题策划与内容设计,以"富"与"贵"、"看"与"被看"的叙述策略,实现文化、品位、男性气质的认同;在"自我身份与城市身份"这一焦点上,通过广告及风花雪月的软话题,在全球消费主义和欠发达地区区域性的联系中得到自我身份想象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一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地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2):16-16
《花花公子》、《男人帮》、《GQ》,这些名男性杂志,不仅体现着时尚,更代表一种男人的品位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身份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既是漂移、多维的,又是统一和整体的;既是给定的,又是被设计和建构的,并且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的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耽美"作为我国亚文化的重要组成,丰富着文学、影视题材的同时影响着国内大众审美观念的演化。文章借梳理耽美文化借助网络等媒介在我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影响,探讨耽美文化风行下当代大众审美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男性审美理想的转变、对同性恋群体的逐渐认同等,并对这一过程中已有或可能产生的弊病提出规避式建议。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仪式活动不仅体现在宗教场所,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结构中。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本身也逐渐仪式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中,一些电视节目借助于仪式化内容的设置、传播,使得节目本身成为一种"媒介仪式",召唤了无数电视受众积极参与。而在此过程中,观众的集体记忆被唤醒,在仪式活动中开展情感的互动连结,完成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运作"是近来一个时髦的说法.从资本运作到媒介运作,被迅速引入期刊界,李频就写了一本<大众期刊运作>.书的封面值得一提,大面积的黑色块配以白色书名,十分醒目.好像厚重的期刊史中的宝藏在闪闪发光.封面右边的红色有一种热烈和开放的态势,是否象征着研究方法的创新,不得而知.封面总的印象是有品位的,赏心悦目,不同于常见的学术著作封面.  相似文献   

20.
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然而,在文化工业滋长的当下,尤其是在媒介技术迷信、媒介娱乐化、传媒集团惟利是图的消费主义导向使得公共领域空间逐渐衰弱和消解。该文探讨以大众媒介为主的公共领域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关系,即当代语境下,文化工业仍然对公共领域的衰弱和消解具有催化作用,而公共领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则有利于文化工业制造下的文化产品真正为公众和社会服务,成为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