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主体实际改变对象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的活动,即理解为主体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及其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批判时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决不是悬浮于现实生活之外而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之中——世界、国家、社会之中,揭示了宗教的世俗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践中使世俗基础革命化,才能消灭宗教。显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批判的,是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率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宗教的二重性以及对待宗教的态度。系统梳理李大钊宗教观,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抗西方侵略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中国共产党宗教观发展史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遵循“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开展宗教研究。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鸦片论”一直作为我国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甚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根本。其实,“鸦片”是马克思承袭前人的提法,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中一定条件下所起消极作用的形象化比喻,不能把它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堪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宗教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过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出关于宗教的主张。通过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应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宗教事业,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蕾  梁永召 《文教资料》2006,(30):185-186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在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著,尤其是《反杜林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宗教下了一个规范性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一定义抓住了一切不同信仰形式的宗教和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宗教的本质特征——“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进而为人们理解宗教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其论著中所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断。该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被用来指导中国的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表现在关于“鸦片”说的起源,“鸦片”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地位,“鸦片”说的内容如何理解,“鸦片”说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在此对其进行归纳与梳理,希望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是从他对宗教批判开始,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过程中完成的。超越的表现是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维度展开对宗教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论述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指出了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这就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单纯从思想理论纬度批判宗教的虚幻性和消极性。马克思科学宗教观的形成过程给我们今天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研究领域,当前对许多问题存在争论。这些争论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全球化认识上的困境。马克思注重对全球化本质的研究,指出资本全球化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始终以社会进步的宏观视野,考察世界历史的现实与未来;马克思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认识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总体结构中的发展、变化、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全球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规律和作用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方法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制订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藏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繁多,由来复杂,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西藏拉萨地区虽然号称“法区”,但仍然拥有多种藏传佛教之外的民间信仰,在众多的中国藏区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其他藏区并无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文化相互交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应纳入跨文化研究的原因有四:宗教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宗教是健康以及其他跨文化变量的重要指标;宗教可以预测几个重要的跨文化维度;宗教信念和行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跨文化研究中,应考虑宗教的五维度框架,即意识形态维度、仪式维度、体验维度、知识维度、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14.
宗教政策是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赫鲁晓夫执政前期反复不定的宗教政策和后期发动的大规模的反宗教运动,严重地损害了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教关系并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在其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为其他国家如何处理好宗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宗教观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他比较重视宗教对坚定人的信仰、净化人的心灵的积极作用;中后期较多指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消极后果。但终其一生,鲁迅从未对宗教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6.
宗教问题不仅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也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去说明宗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背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澄清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其差别表现在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教则诉之于信仰。二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湘西洞神传说是指以湘西洞穴中的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的民间口述文本。这些传说以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是表现民间生活观、伦理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立足于湘西洞神传说现有的传说文本进行研究,总结出"对自然生态平衡行为的推崇"、"对社会安定团结和谐行为的褒扬"、"对湘西民众生活的娱乐"、"对崇巫信鬼行为的解释"等几个湘西洞神传说的重要文化制衡作用,为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湘西洞神传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邪教作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很大的宗教迷惑性,因此有人很容易把它列在宗教的范围,看做是宗教的特殊形态。其实,只要从宗教的定义来分析,就会发现邪教绝非宗教,它是与真正宗教外形相近但内容迥异的社会“毒瘤”,必须予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