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鉴 《百科知识》2021,(10):4-9
在当前科学界最关心的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这三个起源问题中,最本质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否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只有从太空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人类进入太空,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宇宙奥秘,发现和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实验.与此同时,伴随而生的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间应用和相关产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空生物技术是指在地球环境以外的空间的生物技术。这种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微重力(即通常说的失重)。在微重力环境中能够提炼出具有更高纯度和更高同质性的物质,这一潜在的可能性首先使生物技术专家们产生了在太空中利用生物技术加工高质量生物制品的设想。当然,这仅仅是微重力环境的有益应用之一。太空生物技术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通常我们所说的“微重力环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一般的物理概念上来说,“微”表示百万分之一。所以,顾名思义,“微重力环境”似乎应该是指其中的重力加速度只及地球表面重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一群老鼠将被送上地球轨道。当然它们不是去太空旅行,而是肩负着实验任务。为什么要让老鼠上太空?在地球上,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都需要重力。如果重力消失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肌肉会变得松弛;因为钙质流失骨头会变得脆弱;身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也会下降等。宇航员在太空里生活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虽然人类真正进行太空探测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自从人类第一次在地球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以来,人类已经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项目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现在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4.
微重力环境是太空航行的一大杀手,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太空中重获重力吗?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于4月6日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返回地球。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下面就是实践十号所搭载的一些空间实验载荷箱。1.煤燃烧箱在太空中烧煤有什么科学含量吗?当然有。煤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上的条件会掩盖人们对燃烧基本过程的认识,而在太空中把重力因素排除之后,其燃烧机制和特点以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  相似文献   

6.
<正>广袤太空是否存在智能生命?对此,科学界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球和人类都是浩渺宇宙的普通成员,没什么特别之处。因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上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物理理论学家史蒂芬·霍金再发警告:"我们必须在未来一百年内离开地球"。地球空间即将用尽,太空移民或是唯一解决方案!而月球和火星正是人类的首要目标。虽然这种说法被主流媒体抨击,但太空生活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且人类早已向太空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迈出去后,在浩瀚的太空,宇航员的饮食问题如何解决?他们在微重力环境下如何进食,又该吃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高科技的推进,人口的压力,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开发地表以外的生存空间。 21世纪,是人类生存空间大拓展的时代,也是人类文化大转移的时代。地下、海底和外空,都将成为人类转移文化、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的新境域。在这个生存空间大扩展中,最富有幻想意义的深邃广袤的宇宙太空。将是人类奋力进击的重要目标。积数千年来人类倾洒给它的智慧和向往,经大尺度时空跨越,地球上的思维花朵将在那里开放,最终形成独特的太空文化环境、文化结构和太空文化群落。太空文化与地球文化遥相呼应,构成宇宙文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每天吃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人工培育种子种植长成的。但是,在地球固有的环境下,育种的速度并不快。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与地球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去育种,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于是,人类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来自太空的种子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的种子或试验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高真空、高洁净、微重力、  相似文献   

10.
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来说,要想在茫茫的宇宙中长期生活、工作,必须依赖于空间站——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载人航天器。而在航天员"歇息"的时候,一些特定的、需要在空间站"微重力"的环境下进行的科学实验就没有停止过。自前苏联1971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礼炮一号"之后,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一直在进行。我国预计会在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而这个尚未建成的太空家园承载着许多科学家的科研规划。  相似文献   

11.
个重大的负担。如果有一个永远不停的循环系统使宇航员不用愁吃喝,氧气永远新鲜,还能处理人造垃圾,那岂非妙事?这就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太空船上的水上生物圈。失败的太空植物圈美国宇航局早就做了建立太空生物圈的实验,不过最终的结论是:在太空中想建立一个与地球一样的生物圈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球生物圈主要以地球植物为发展平台,然而,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会使植物发育不正常,例如植物从根部传输营养到叶子的毛细管就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没有植物,那么建立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一切免谈。就这样,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想法失…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些躯体庞大无比的怪兽,它们对于我们地球和人类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这是些什么样的怪兽呢?其实,它们并非真正的怪兽,而只是人类为了探索辽阔深远的太空,揭开宇宙微观和宏观物质世界的奥秘,而制造出来的在体型和功能上都非常特殊的机器。本文介绍的这8种机器,它们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科学家有多种假说,其中一种是“太空胚种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它们跟随着陨石来到地球,并在地球上开始了演化之路,从细菌一直进化到人类。现在,有一些科学家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太空胚种说,他们觉得,如果在史前时代,其他星球的生命能够到达地球,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不能到达其他星球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期待着进入宇宙,开发太空。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以来,人类梦想成真。然而,茫茫宇宙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存在较强的宇宙射线。那么习惯了重力环境的人们进入太空生活时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些反应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成了人类的宇航先驱。 1957年11月3日,在苏联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上,一只5千克的小狗莱伊卡捷足先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众》2008,(9):22-23
影片故事发生在2700年,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飘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并且聘请Buy n 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着有一天垃圾清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人都喜欢自拍,但无论地球上的人们怎么自拍,与下面这些太空自拍照相比都会逊色很多,因为广袤的宇宙、顶尖的太空机器为其充当了背景和道具。太空自拍的"鼻祖"是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1966年在执行"双子座"12号任务期间,他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太空自拍照个国际空间站上的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2012年9月一次太空行走时的自拍照。明亮的太阳出现在背景中,地球的景象则映射在其面罩上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太空育种是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太空育种就是将种子带到太空,在微重力条件下,使其直接受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最终使种子DNA断裂,回到地面时,DNA重新排列组合产生变异。我想,我们可以在地球上人工制造“宇宙射线”。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如铱192,铱192可放出γ射线使生物体的DNA断裂。至于微重力条件,我们可以把种子和铱192放入一个竖直放置的大圆盘中,并使其旋转,这时铱192与种子会受到一个离心力,当我们将这个离心力控制在大小约等于重力的条件下,此时的铱192与种子会周期性地重复从失重到受2倍重力的力,于是间断的微…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0,(7):8-10
<正>700年后地球会怎样?在2009年公映的美国科幻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或译为《机器人瓦利》)中,有这样的场景:距今700年以后,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使地球变成了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而所有的地球人都已经分乘巨大的飞船离开地球,移居太空;地球上满目疮痍,除了满坑满谷中空无一人的摩天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0,(3):43-43
宇宙是一片漆黑吗? 宇宙中有无数的恒星,这些恒星都会发光发热,它们表面的温度随之升高。但是宇宙也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宇宙空间的温度比恒星表面的温度低得多,所以,宇宙空间在人们看来就是漆黑的。如果人们在太空中看宇宙,一定与地球上看到的很不一样。因为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影响,星星们都显示出它们的本来颜色,  相似文献   

20.
《金秋科苑》2012,(15):1-1
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再从天空向外延伸到太空。长久以来,人类在探索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开始向神秘的宇宙迈进。人类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每一次的扩大都必将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