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IPCC (2006)建议的方法,计算1995-2010年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根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综合考察人口、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应用LMDI分解法对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量化各因素贡献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不断增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调整则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下降使碳排放快速降低,人口因素则促使能源碳排放增长,产业结构的贡献最小.因此,广东省节能减排应该重点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1年至2011年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GDP、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数据,采用徐国权等提出的碳排放公式和对IPCC等四大机构的碳排放系数求平均值确定碳排放系数,对2001—2011年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节能减排与环境压力巨大。针对目前现状,提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倡导人们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2、0.2329、0.2424、0.2688、-0.117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5686.25万t、22519.10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81t/万元、0.62t/万元。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省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及预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6.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资源科学》2015,37(6):1239-1248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76,自引:16,他引:60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姜霄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8):68-71,101
选择低碳经济中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费水平两个重要指标,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能源消费强度三个方面将纺织业与其他9个行业进行比较研究,并选择中部六省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省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纺织业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全国范围内碳排放量较小,而在河南省内则相对较大。同时,近两年的能源消费水平增长过快,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并建议实施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1.
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2000—2019年山西省能源碳排放量,选用STIRPAT扩展模型,利用相关性检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逐步分析了山西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每项分别增长1%,能源碳排放量分别对应变化1.143%、0.487%、0.107%、0.069%、-0.468%、-0.068%、-0.107%、-0.408%。山西省为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应当促进低碳经济、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愿,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碳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助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2.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杰鲲 《资源科学》2012,34(1):35-41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方向尚不稳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河北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河北省1980—2011年间能源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碳排放强度对人均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单位GDP能源强度在总体上抑制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经济发展是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最后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6年~2016年间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4个因素对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过快增长之间的矛盾,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区域视角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是有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研究议题.以指数分解分析的研究框架为基础,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解析1990-2014年间5个不同发展时期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广东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2)能源强度效应是遏制广东碳排放增长的重要贡献因子.(3)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未有充分发挥其遏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加了204.50Mt-CO2,其中,最终需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为182.8%,相反,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1.9%,其余4个因素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0.9%;②最终需求规模是引起各部门隐含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半数部门因其产品需求而引起的隐含排放在1997年-2007年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8,(4)
利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扩大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动态效应显著;人口数量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将增加能源消费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