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博  李清彬 《资源科学》2013,35(6):1194-1201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区差异性,中国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存在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显然也表现在了能源消费方面.本文使用1998年-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情况,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技术,对中国地区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差距进行分解研究.分解结果显示:地区固有因素是影响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工业化程度、国有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其中,对外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进而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2—2012年数据研究表明,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以2004年为界出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三地带和八地区分解均表明,地带(区)间差距是全域内部差距的主要来源。在影响因素中,反映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条件的地区固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对贡献率呈现微弱增长态势,其次为经济基础和开放度。考察年度内区域经济基础和工业化水平的相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市场化程度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上升,开放度的相对贡献率变化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1-2014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并购数据,利用PSM方法研究了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了其研发水平;相比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本要素和研发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跨国并购对其研发创新的影响更明显;相比较于东部地区,由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且多以要素密集型为主,跨国并购对中西部地区跨国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较弱。此外,在考虑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地区)的地理分布和创新能力因素时发现,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提升效用随着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创新能力的减弱而下降。最后,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创新能力是关键要素。基于科学性、可得性与全面性原则,通过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制造业29个细分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得分情况,对29个细分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投入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在创新投入、创新研发与创新产出这三个因素中,创新研发能力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最主要因素;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效率最高的产业,这与产业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2年面板统计数据,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值及其基尼系数变化,发现期间我国省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且存在扩大趋势;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选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M)建立回归方程,应用截面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CSW-GLS)估计法确定模型参数,基于该模型应用Shapley分解法计算、分析各种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差异的贡献度,据此提出缩小省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宜以增加创新滞后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为重,其次考虑大力推进创新滞后地区市场化程度,其他影响因素的优化为再次。  相似文献   

7.
郑凌燕  俞立平 《情报杂志》2012,(3):198-201,156
为研究科技创新的地区差距和影响因素,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选取R&D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论文、专利、技术市场成交额等7个科技产出指标经TOPSIS评价后作为产出变量,基于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科技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科技投入产出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R&D研发人员对科技产出的贡献最大,其次是R&D研发经费,信息资源的贡献最小。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地区差距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维持不变。R&D经费的地区差距基本不变,但由于R&D人员全时当量变化的地区差距拉大,从而稀释了信息资源地区差距缩小对减少地区科技产出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发补贴的空间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本文利用2003-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研发补贴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ArcGIS技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同时结合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及Kernel密度非参数估计法,系统地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ArcGIS可视化分析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呈现出空间非均衡特征;(2)Dagum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子群分解表明,全国整体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地区差距在逐步扩大,地区间差距是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3)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略有增加,研发补贴强度的地区差异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演进阶段,且存在多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RD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市场规模、RD水平、通讯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利用外资水平与外资企业研发水平正相关,开放水平、市场导向、内外资技术差距与外资企业研发水平反相关。知识产权水平不高影响了RD人力资源吸引力,改变了市场导向的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7~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及对数离差均值等指标对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差异的成因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特征,且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区域差异最为明显,西部次之,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区域差异最小。Shapley值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贡献最大,城市化次之,政府干预是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第三大贡献因素,且贡献度呈现逐年递增特点,研发投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外商投资、其他技术活动经费等因素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制造业整体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不同科技创新产出成果影响不同;外商投资对制造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无法确定;中国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亟待加强。基于不同类型制造业研究表明: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有负影响,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无法确定;外商投资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正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邵同尧  潘彦 《科学学研究》2011,29(5):793-80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省域的创新投入产出经验模型,该模型首次把商标数量作为创新的度量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27个省市的风险投资、研发等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只考虑风险投资和研发投入的简单模型,还是在控制了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开放度、教育水平变量后的扩展模型,我国的风险投资对创新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我国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风险投资。同时,风险投资与商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也会有利于区域创新,但并未发现国内各地区工资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门槛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研发投入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存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门槛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下研发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门槛值及门槛效应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均存在区域性差异,除东部地区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会抑制研发投入的作用发挥之外,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都表现为跳跃式发展,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研发投入促进作用微弱、达到第一门槛值后作用明显、达到第二门槛值后促进作用大大提高的跳跃式路径,但仍有许多地区未达到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控有助于最大化发挥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应更强调阶段与地域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史舒悦  汪侠  海少琪  万清云  胡佳敏 《资源科学》2022,44(11):2341-2355
研究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0—2018年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旅游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缩小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但其缩减作用存在单重门槛效应。随着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影响会显著减弱。②在旅游发展早期阶段,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优于城镇居民,但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③地方财政、地区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调节西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西南地区内部,各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地方财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重庆、云南、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财政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秋科苑》2010,(7):58-60
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之一。在我国,专利具有集中于沿海分布的特点;动态数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专利的空间分布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计量模型分析表明,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区域市场发展整体水平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科研人员比例等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钱丽  王文平  肖仁桥 《科研管理》2022,43(9):127-138
   绿色创新是缓解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区域技术异质性与创新投入共享关联特征,构建共同前沿-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以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及整体效率。运用“技术落差比率”指标衡量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对创新无效率值进行分解以挖掘效率损失根源,定位各地区企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与重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同前沿下中国工业企业绿色研发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和整体效率均值分别为0.774、0.831和0.647,共同前沿下各效率值均未超过群组前沿下效率值;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地区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并未有明显改善,呈稳中略降趋势。②三大地区间企业绿色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技术落差比率差异均显著,绿色研发阶段东-中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徘徊于0.2左右,而成果转化阶段东-西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最为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③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损失主要源自区域内企业自身管理不当,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则因技术差距无效和管理无效均造成效率损失,且由区域技术落后引起的效率损失占比超过50%。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泰尔熵与Kaya因子分解技术,测度并分解了1990-2009年我国人均CO2排放区域不平等程度。研究表明:(1)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区域不公平程度的下降,主要源于区域能源强度公平因子的贡献,而区域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因子的影响呈反向作用;(2)我国人均CO2排放不公平因子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人均CO2排放公平主要受经济差距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公平因子的影响,而西部地区主要受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的影响;(3)区域内部人均CO2排放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快于区域之间差距扩大的速度,其中东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总体上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认为,未来碳减排目标的分解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未来发展需求与现阶段的减排能力,其关键在于加强共生性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建立区域能源技术方面的共享机制和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20.
采用技术相似度测算研发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技术差距变动下高技术产业中研发等驱动技术进步的路径、方向和程度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在技术差距的影响下,研发对技术进步率呈现非对称的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结构失衡矛盾凸显等因素导致研发有效性程度不断下降。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动,人力资本通过"协同效应"、"学习效应"对技术进步率具有差异化的促进作用。虽然缩小技术差距能够对技术进步率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活动的高度集聚现象,不利于溢出效应的发挥,降低了技术进步速度。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效应显著。技术差距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增长空间,各地区应选取适宜的高技术进行引进,推动不同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产出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