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学员觉得军营直线加方块,整天出操上课,生活工作机械单调,看不到有什么新闻可写。可是,同样的环境和条件,有的学员却能抓到不少活蹦乱跳的好新闻,而且,有的新闻写得还相当不错。这是什么缘故?面对差不多的情况,为什么有人熟视无睹,捕捉不到新闻,有入目不暇接,经常抓到“活鱼”呢?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新闻眼”。正如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些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的学员,并不是靠撞大运“瞎碰”,而是比别人观察敏锐罢了。比如,立功——报喜。这类事平常得不能…  相似文献   

2.
今年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曾给函授学员们送上一句话作见面礼:“从写身边的人和事起步”(详见1997年第一期《新闻与成才》)。这是多年新闻函授教学的经验之谈。为什么初学新闻写作要从写身边的人和事起步呢?我们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函授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学习新闻写作,固然也应当从新闻ABC入手,但这些新闻基础知识并不深奥,熟悉和理解也不太难,难的是用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写作实践。生活在火热斗争第一线的成年人,正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吴大永 《军事记者》2004,(12):64-64
去年,我还是个新兵,总是喜欢涂涂写写,又看到别的许多人都报了军报的新闻函授,又在《解放军报》、《前卫报》发表了不少章,心里羡慕得不得了。正当我盘算着去报名学习时,不知怎的后来我心里就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常训练那么紧,哪有时间去学习?并且,身在基层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一些小琐事,又有什么可写的?因为这个问题作怪,到底是没报成军报的新闻函授。  相似文献   

5.
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对于各种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函授学习尤其如此。函授学习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弱点和难点)是师生互不见面、学友彼此分散。这就给教与学带来许多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函授学习主要靠学员自修。正所谓‘狮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这样说,决不是推卸或减轻函授教学的责任。事实上,十年来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给学员们一些东西。为了少走弯路,多寻捷径,增强学习效果,在第9届新闻函授结业之前,我们发动每位学员写一篇学习心得。这些心得体会,是广大学员~年来…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和新闻函授中心的同事们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之中。为什么?因为此间几乎天天收到学员写来的向我们报喜的信。我在这里忍不住录部分来信内容,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分享喜悦。  相似文献   

7.
临别寄语     
《军事记者》2001,(12):40-40
第十一届新闻函授学员的作业思考题及答案到本期为止就算结束了,在预祝学员们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作为教员,也向学员们提出几点希望。一年来,师生协作,教学相长,我们与各位学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保持和加深这种感情,学员们不要把一次函授学习当作学习新闻的结束,而要当作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和函授中心保持联系,并常把学习新闻中的难点和收获写信告诉我们,《军事记者》杂志将选登这些来信和体会文章。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尽管大家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但要看到:一、新闻理论知识还有很多没有接触到,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8.
函授之页     
《军事记者》2004,(2):66-66
函授学员生活为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新战士开绿灯本刊讯许军报道:连日来,南疆军区某部新兵营新兵报名参加军报第14期新闻函授学习的热情一浪高于一浪。这是该部鼓励新战士走新闻成才之路,为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的新战士一路开绿灯带来的效果。该部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每年都是南疆军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为营造群众性写稿氛围,使新闻报道工作后继有人,保持新闻报道工作的优势地位,他们狠抓了新战士的新闻函授学习工作,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新战士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习。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4期学员招生简章一到,他们就复印下…  相似文献   

9.
开篇的话     
石一 《军事记者》2001,(3):28-28
“函授学员之页”随着函授中心的开学,与第十一届函授学员见面了。这里,我们教务处代表新闻函授中心向学员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先跟学员们说一说,我们这个“函授学员之页”是干什么用的。简而言之,这个专栏的作用有3个。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参加复旦大学新闻专业自学考试的学员。我和周围一些学友最感苦恼的是,我们都不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缺少参加新闻实践的机会。因此,对于新闻业务课,尽管我们平时学习都比较努力,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有些同志连考两次都未能通过。为什么我们花了工夫,却考不出好成绩?我们今后该怎样学好新闻业务课?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刘维 《军事记者》2006,(1):71-71
我是第十五期函授学员,在1992年曾参加过第四期函授学习。在今年的函授学习快要结束时,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指导, 明年我会再次参加军报函授学习!我今年参加函授学习后,实现了“报纸有文、杂志有图、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和征文有奖”的目标。在《函授月刊》第4期上我写了《重  相似文献   

12.
刘成杰 《军事记者》2005,(11):69-69
我是在今年3月31日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的,赶上了第15期的末班车。报名时,我思虑再三。当了近十年干事,主要是写党委材料和领导发言稿,没从事过报道工作,是个缺憾。为此,3年前我向一名有知名度的老同志请教,能否写新闻和内部材料兼得时,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它们不是一个路子,连语言都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因此,我打消了学新闻的念头。年初,政委聊天时,他说我写的材料思路敏捷和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不妨试着写写身边的事。能行吗?我自己又害怕起来。“试过才知道”,政委的话,给了我动力。怎么起步呢?我想到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这时已是三月三十一日,我试着拨通函授中心电话,负责的一位女同志礼貌地对我说,今天是最后一天,您要抓紧,都开学好长时间了。  相似文献   

13.
结业寄语     
《军事记者》2005,(12):65-65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当函授学员们看到这期杂志的时候,都会想到:一年的函授生活即将结束了,结业的时候到了。在大家收获沉甸甸的学习果实时,我们函授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即将结业的第十五期函授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07,(3):72-72
沐浴着2007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向所有新闻函授学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在我们这所没有围墙的新闻学校里,函授学员尽管没有证明学历的文凭,却不同程度地学到了新闻写作的本领。凭着这种新闻写作的本领,有的成为部队的报道骨干,有的退伍后被地方  相似文献   

15.
去年8月,军报《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作品选》扩版改版后,引起部队官兵的普遍关注。受到新闻函授学员的欢迎。从那时起至今,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为该版投稿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半年多来,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函授作品见诸报端。许多函授学员进步明显。但从大量函授学员来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存在、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员们为《基层函授学员作品选》投稿,要树立4种意识,即担当意识、版面意识、精品意识、主角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第八届函授学员开学之际,我愿同新学员谈谈心。谈什么呢?谈个老题目:实践出真知。我之所以要谈这个题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新闻函授中心已举办七届了,已有35000多位学员领取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结业证书。这个结业证虽不是通讯员的合格证,但起码说明学员们通过一年的函授学习,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新闻写作知识。可为什么有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志仍然不能胜任通讯员工作,在写作上进步不大呢?我看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你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深多么广,它最终要落实…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记者》2002,(3):68-68
解放军报第11期新闻函授学员经过一年的学习,到今年2月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圆满结业。在此,函授中心的工作人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内外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在学员结业之际,函授中心根据平时掌握的学员写稿和完成作业情况,评选出229名优秀学员。这些学员的共同特点是:(一)热爱新闻事业,能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函授学习;(二)能按照函授中心教务处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三)能积极主动与函授中心联系,有了问题及时请教;(四)能积极采写稿件供函授中心编发、点评。希望这些学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今后的新闻采…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9.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一部分记手头老有写不完的稿子,显得很“富有”,而另一部分记却老在埋怨没东西可写,这种差异体现了一种新闻捕捉能力的高低差别,实质上就是新闻敏感强弱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