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
侃侃“编辑”这一族老卡【盐城】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犯上”,侃侃“编辑”,望诸君能耐心一阅。平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歧”途,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  相似文献   

3.
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知从何时起,本来很正常的一次体育活动,一场体育比赛,一经新闻记者的“妙笔生花”,就被抹上了一层或浓或淡的暴力色彩。这些报道将体育或当成人类社会你死我活的战争,或当成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捕杀,字里行间充斥的只是一股血腥味。而与此相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在这类新闻中也都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枪手”、“射手”,甚至“杀手”;整个队则成了“战车”、“战船”、“战舰”,或者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戚家军”、“霍家军”、“米家军”、“…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河北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旧社会曾风行一时的“巫婆”“仙姑”正在沉渣泛起,他们钻农村医疗条件差而农民没钱进大医院的空子,打起“救死扶伤”的幌子,不少农民沉迷其中,有病不进医院进佛堂,“大仙”们借机敛财,危害严重。一村一“小仙”,五村一“大仙”在河北安新、徐水、容城等县采访时,听当地许多农民说,已经消失多年的“巫婆”“仙姑”等如今又活跃起来,而且队伍不断壮大,几乎是一村一“小仙”,五村一“大仙”。安新县大张庄村一位姓孙的大娘说,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家家办佛堂烧香、“修好”,而能给人看病的也就…  相似文献   

5.
还是要讲“良心”毛志远近日,一位记者同行说另一同行“发”了。靠什么发?靠的是给一位个体医生宣传,什么“神医”,什么“奇药”,排击炮似地打到大报小报。一时间,患者蜂拥而至,金钱滚滚而来。那位个体医生便开始“回报”,每月付“顾问费”三百,装一部电话,配一...  相似文献   

6.
美国现代新闻学奠基人之一普利策,在新闻工作中有一条格言,那就是“准确,准确,再准确”。这位西方新闻学家的格言,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作为一名党报通讯员;也作为一名读者,我常为新闻报道中有失准确而担忧。不准确现象有种种表现。一是常在时间要素上打马虎眼。诸如导语中的“近日”“目前”等,借此将旧闻“翻新”;事件发生的时间本该是具体的,有些稿件却用“XX前夕”等字眼来加大时间的“跨度”,于是将发生已久不便明确交代的时间“跨进去”;更有甚者,则以季节为时间单位,如“初春”“仲夏”“深秋”“隆冬”“年终岁尾”等…  相似文献   

7.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试论“精品”与编辑素质■高巍许凌云世纪之交,市场经济大潮惊涛拍岸,图书出版界也一改往日的“儒雅”风范,不可避免地卷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空间,从“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危机,到“武侠热”“气功热”“名著热”“辞书热”“包装热”等潮起潮落的颠簸,一种...  相似文献   

9.
初读张江珊《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泥板档案与亚述学》一文,①颇感兴趣,然而再读时却发现有可商榷之处。该文作者认为:“最古老的档案,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由此,作者进一步认为:“档案产生的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国家的诞生。”对于该文的上述两个论断,从“档案”一词的含义以及档案史料的范畴来看,应该重新定义。据学界研究可知,清代以前,汉字里并没有“档案”一词,人们对于“档案”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商朝的“典”、“册”;周朝的“简牍”或“简策”;秦汉时的“典籍”、“图籍…  相似文献   

10.
我赞赏“悦读”这个理念,它可以理解为“快乐悦读”。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读”,涵盖着快读、略读和精读,并具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二者合成一词,意味着“阅读”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精神劳动。古人有青灯黄卷,悬梁刺股等“苦读”故事,如今阅读条件好多了,有识之士把同音的“阅”字换成“悦”字,意在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其内涵确实深厚得多,高雅得多。  相似文献   

11.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功利的年代”,一位“身价过亿”、有“一子绕膝”的“成功男人”以这样的方式“期望邂逅一份纯洁真挚的感情”——掷百万金,在全国16家媒体登广告,要求“天性忠贞”、“无性经历”(初,要求“无恋爱经历”,后改换成这样)的女子。上述引语即出自这则气势磅礴的广告词中。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同音字多,未必是好事,电话通知“全部来”,听成“全不来”,满拧。也巧,几天内收到三封信,都有一个词儿:捅娄子,但写法不同。一位文化界的老友写的是:“此间会议,领导又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捅楼子最重要”作“楼子”;一位报界编辑写的是:“老总告诫,谁捅漏子,谁负责”作“漏子”;一位期刊编辑写的是:“言论栏目难办,怕捅娄子也”作“娄子”———那么,到底是“楼子”“漏子”,还是“娄子”?便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是都作“娄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却作“捅漏子”,并特意加…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我们只  相似文献   

15.
甄奎 《新闻记者》2005,(10):62-63
一、党报要闻版的“双重压力”。对于一张报纸来说,人们常常把要闻版(头版)比喻成“会客厅”、“脸面”,甚至还有“窥一版而见全报”之说,虽有“以貌取人”之嫌,但也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16.
元旦的由来     
元旦,是每个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相似文献   

17.
“我提个建议,市监察局应该设个‘廉政帐户’……” “你的建议很有创见,我们尽快落实。” “现在是不是要‘买断工龄’?” “我郑重地告诉你,没有‘买断工龄’一说……” “我向你们举报一个腐败分子”。 “好,请你慢慢地讲……” 询问与解释,建议与承诺,倾诉与慰藉……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恳谈,这种“互动式”地沟通,磁石般地将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链接”在一起…… “链接”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的“载体”,是三峡商报首次推出的“市民点将”专栏。它在市府职能机构与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被市民称之为快…  相似文献   

18.
不要在报道中滥称“老板”浙江日报不久前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不当“老板”作公仆》。文中说,时下,“老板”一词相当流行。不光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被称为“老板”,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甚至一些党政干部也被恭维成“老板”。“老板”一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变成了一...  相似文献   

19.
阿龙 《中国广播》2004,(2):34-35
现代社会人的心态普遍浮躁,什么事都讲究“速成”。从“一见钟情”到“一夜风流”;从“一笔投资”到“一夜暴富”;从“一人相助”到”一步登天”;不论是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还是积累个人的财富,再到事业发达的官运仕途,都显示出急于求成的明确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