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8月的奥地利青山翠翠,绿水莹莹。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萨尔茨堡正在举办一年~度的国际音乐戏剧节,即莫扎特音乐节。音乐戏剧节时期,萨尔茨堡人们唱的是莫扎特的歌剧,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音乐,连街头卖艺的流浪艺人表演的也是根据莫扎特的故事改编的哑剧。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学院  相似文献   

2.
马登的寺庙     
正寺庙,是马登镇宗教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台寺、双龙寺、觉民庵和分江神庙属马登四大寺庙,分别供着本主、观音、玉皇、释迦牟尼、孔子等塑像。小的山神土地庙则每个村里有一个或几个,逢初一十五日或岁末年初,人们就烧香祭拜,祈愿安康顺利、出行大吉。天台寺1第一次去天台寺,是1984年的春天,我初一时的一次春游。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从公元1603年到1867年这段时期,称做江户时代。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将军住在江户(现在的东京),统辖着整个日本。这个时候,武士的孩子在“藩”(各个诸候)的学校学习,可是“町人”(江户时代住在城市里的商人和手艺人)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学习呢? “町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叫做“寺子屋”。江户时代以前,寺庙负责教育孩子,因此上学的孩子叫“寺子”,以后就出现了“寺子屋”这个名词。寺子屋的老师是有学问的武士、僧侣、医生和町人等。一般的“寺子屋”只有一位老师,学生的人数顶多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4.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各民族中,犹太人的流浪漂泊历史和因特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是众所周知的,至今他们仍为巩固自己在中东的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而跟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人斗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流浪的生活史可以与犹太人“媲美“,而且至今他们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在文学上有所表现,这就是吉普赛人.……  相似文献   

6.
高峰 《寻根》2012,(4):88-90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寺庙建筑史上,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走读大理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相似文献   

8.
樊森  黄劲伟 《寻根》2013,(2):42-45
影戏,俗称皮影戏,又叫“影子戏”“驴皮影”‘‘纸窗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现传奇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极富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9.
在列车穿梭、人头攒动的纽约地铁站台,每天都有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或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即兴表演,其中有画家、有魔术家,但最多的要算是音乐家了。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乐手或音乐家所演奏的不同乐器,这些艺术家们的表演把纽约地铁车站变成了一个大剧院,  相似文献   

10.
耍蛇是坦桑尼亚人民善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技艺。在坦桑尼亚的苏库马族中,有很多以耍蛇为业的民间艺人。当地称他们为“巴耶耶”。他们在节奏铿锵和谐动听的鼓乐伴奏下,挥舞毒蛇,动作惊险,姿态优美。只见碗口粗细的大蟒和细如嫩竹的小蛇在耍蛇艺人的指点下,和着鼓乐,点头弯腰,左盘右旋。翩翩起舞,十分有趣。这种耍蛇舞就叫作“伍耶耶”。耍蛇艺人都经过专门训练,通常需一至两年。师傅在家里传授蛇艺,内容有识别蛇类、捕蛇经验、拔除蛇牙、饲养方法以及配制蛇药等。徒弟功成艺就时,师傅便选一吉日良辰举行出师典礼:用  相似文献   

11.
王克家 《寻根》2011,(5):56-59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汉代戏剧的主要形态是“百戏”。所谓“百戏”,即竞技、杂耍、角抵、歌舞等各种表演技艺。“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剧定义的核心内容。按照这一定义来审视汉代“百戏”,大家自然认为戏剧在汉代尚未形成。但实际上,汉代已经出现了以歌舞形式表演的世俗题材的戏剧,这就是西汉歌舞剧《公莫舞》。  相似文献   

12.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各民族中,犹太人的流浪漂泊历史和因特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是众所周知的,至今他们仍为巩固自己在中东的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而跟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人斗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和流浪的生活史可以与犹太人“媲美”,而且至今他们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在文学上有所表现,这就是吉普赛人。关于吉普赛民族的起源,有人认为来自埃及,有人认为来自波希米亚,而更普遍的一种说法则是他们来自印度。按照后一种说法,吉普赛人祖居于印度北部,公元十…  相似文献   

14.
二人台产生的年代和发源地二人台产生的确切时间,由于前人没有片纸只字的记载,故而颇难确定。二人台原本就是一种“口头艺术”,探索它产生的时与地,也只有求之于老艺人的“口头”了。笔者从1950年开始接触二人台,并从此与二人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曾与许多二人台名老艺人共事:在内蒙古工作时,结识了秦五毛眼、、赵四、刘银威、周治家、张挨宾、刘拉拉、任万宝、刘全、王虎印等人;到包头后又长期与计子玉、樊六、高金拴、巴图淖、樊二仓、袁三、周三等接触。笔者也曾有意无意地向他们了解过有关的情况。这些老艺人中,年龄最大的是秦五毛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昆曲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1,(11):47-47
昆曲,又称“昆腔”。原为元朝时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明、清两代艺人不断整理加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曲有“幽兰”之雅称。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昆曲的文辞华丽典雅,曲调舒徐委婉,表演细腻优美,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相似文献   

16.
几年以前.以“陈健、黄敬飞、老翘”等为代表的几位在滇中民间被称为“歌王”的民间山歌艺人录制了他们个人的山歌碟片.碟片一投放市场.便在民间产生不小的轰动.大街小巷的音像制品店都摆着他们的歌碟.农村山乡.只要有影碟机的农家.大都在播放他们的歌碟.一时间在滇中民间掀起了一股山歌热.随后一些民间花灯艺人又相继推出了一批自编自演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也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初滇中民间一道民间歌舞艺术的风景线.成为当今民间艺的一个亮点.与用云南省地方方言配音录制的“开心蒙太奇”相映成趣.成为云南省音像出版业的重头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大理漫长历史轨迹的追寻中,我们走人了明朝,走进一座有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的千年寺庙:位于苍山圣应峰之麓、十八溪之首清碧溪畔的感通寺.  相似文献   

18.
江华 《世界文化》2000,(1):17-17
最近,英国伦敦的一些无家可归,在东区一幢大楼的地下室里,另出心裁地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剧场,实际上,该剧场称得上是伦敦流浪的表演艺术中心,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如单口相声、舞蹈、器乐、声乐等,无家可归们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心声、展露才能。  相似文献   

19.
无为香杉迎来不速客 大理,天气常如二三月. 1942年3月25日,就在这样气候宜人的大理,无为寺来了三位中年游客,从衣着及举止上看,这是非同一般的来客.他们从城里滇西警备司令部所在地杜文秀帅府出发,一路走一路谈,健步直前,乐而忘倦,连抬滑杆的伕子和扛枪的卫兵在后面都几乎跟不上.一直到了崇圣寺以北的五里桥,从平坦的公路拐上崎岖的缓坡时,他们才想起应当以滑竿代步了.他们之中那位穿一身白色西装书生模样留着分头的游客,显得有些古怪,好像滑竿座扎屁股,他不时地跳下来凝神四望.走走停停,待绕过山麓一座上面写有“南诏胜迹”四个绿色大字的高大照壁,他们一行就缓步跨入古寺了.  相似文献   

20.
正月十五,天刚蒙蒙亮,山西省清徐县徐沟镇的几个村就已经热闹起来,人们梳妆打扮,早早地收拾停当,他们有的是去表演,有的是去观看,但他们都是为了那“爱煞人”的背棍。“徐沟的背棍爱煞人”,人们这样夸奖背棍,已经夸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