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风堂画苑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伸开创,声誉鹊起于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术进程。特别是张大千,其生活、情感、艺术世界瑰丽多姿,编织了“大千学”经纬。本文通过对大风堂画派和大千学的认知,认为研究“大千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3年在台湾去世的张大千先生,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国画大师.他在艺苑里辛勤劳作了一生,以其精湛的画艺与艺术成果,为祖国赢得了世界声誉.张大千先生的大量遗作,是我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何海霞先生,早在30年代就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师生俩多年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一起.他们相敬相爱,感情至深.尤其在海峡两岸多年隔绝情况下,他们仍坚持交往与艺术上的交流.早在何海霞青少年时期,四川的张大千先生已是名震神州的大画家.酷爱艺术的何海霞对张大千这位名画家的作品及为人钦佩不已.  相似文献   

3.
提起柳子谷,恐怕当今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都比较陌生。这位成名于20世-2,20年代、活跃于30年代、辉煌于40年代、埋没于50年代后的画家,其曲折坎坷的人生和书画艺术以及留下的巨作正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掀开民国画坛历史,柳子谷的名字无疑是异常耀眼的。其绘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狮虎兽类无所不能,兰竹更具神妙,令世人瞩目。特别是三四十年代,柳子谷与徐悲鸿、张书旃并称“金陵三杰”,与上海张大千、北京徐悲鸿并称“南张(即)北徐(即)中间柳(即南京柳子谷)”。其画价曾一度超越徐悲鸿,直逼张大千,并为高官政要、金融大腕、文人墨客、书画玩家、富家弟子趋之若鹜。那时,藏家皆以拥有柳子谷作品为荣。而这样一位传奇书画大家却在解放后被埋没,令许多人为之叹息。  相似文献   

4.
人的情爱世界复杂多元,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情爱世界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张大千与中国、朝鲜、日本三位恋人的解读,认为研究张大千情爱世界所具有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波特兰是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都市地区人口200多万,在美国排名第23。它不靠人口众多出名,而是以自行车出名,2012年被评为“对自行车最友好城市”。波特兰的自行车热始于20世纪90年代,市民们怀着对环保事业和公共健康的满腔热情,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首选。该市自行车网络日渐扩大,差  相似文献   

6.
凡是著名的艺术大师,往往都具有谦虚的品格,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出文人相轻的恶习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著名现代派西洋大师毕加索的交往,很能说明这一点。张大千58岁时,居住在尼斯港的加尼佛尼亚城堡。他久慕毕加索的大名,很想前往造访。当时毕加索己有75岁,无论在年龄上还是世界画坛的影响上,都超过了张大千。一些留法的朋友都认为毕加索向来态度傲慢,唐突前往可能会吃闭门羹,因此都劝张大千要慎重。但是,张大千还是与夫人、翻译前往尼斯港,求见毕加索。出乎朋友们意料之外,第二天就得到了回音。原来,毕加索对张大千也是慕…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被誉为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其国画代表了近现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个具有浓烈民族文化情结的画家,张大千也是一个优秀的古典诗人和词人。其画大多有题画诗,这些诗歌不仅是画面的注脚,更凸显了绘画的意境。张大千的诗词,文辞质朴、内蕴沉稳、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立意深刻,往往与画面交融,蕴含着张大千的主体人格精神追求,将儒、道、佛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审美张力,表达了张大千主体性的生命哲学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川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画坛的经典作家和世界级的伟大艺术巨匠.2009年是他诞生11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办各种盛大活动,对他进行隆重纪念.张大千是中国现当代的艺苑巨人和画坛泰斗.纪念他可以促进海峡两岸人民加强共识,推进和加速两岸文化交流.此外,纪念和发扬张大千的爱国、敬业、打拼、创新、奉献等等崇高精神,还可以更加增强我们的发展信心与科学创新、锐意进取精神,这对于我国当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张大千同毕加索这两位东西方艺坛高峰人物历史性会晤50周年之际,友人汪毅先生捧来了关于“大千世界”的系列书稿——《回眸张大千》、《张大千的世界》、《大风堂的世界》。这是汪毅在三年前推出《走近张大千》,打响四川实施化名人战略的头一炮之后,继续苦心经营、笔耕不辍的新收获。拜读之后,深感三部书稿内容丰瞻,充满创意,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既保持和发扬了前书诗、、画、照并茂的优点,又在张大千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和升华,堪称展示张大千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艺术世界、情感世界及所创大风堂画派群体形象的鸿巨制。书稿展示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此博大精深,浩荡壮美,使人心灵受到震撼,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对于如何估量张大千及大风堂的化价值,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化定位,以至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化多元化的时代单中国画的未来走向.也都足以发人深省.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0.
正巫鸿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一书,是融合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艺术史方法论的一种尝试,是艺术史、历史、考古各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本书成为武梁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专著,于1989年获得了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自20世纪的20年代起,它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实践。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发掘,在我国考古学科的历史中属较早的一次发掘。  相似文献   

12.
迟欣 《世界文化》2009,(5):26-26,27,28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05—1982)是当代美国著名诗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垮掉派”诗歌流派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最有才智的诗人”,他的有些诗歌被西方读者口头传诵,并被灌成录音带出版发行。然而,他的名字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13.
从第一批华人抵达美洲大陆开始,他们就把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也带到了这个崭新的国度。华裔们从来没有停止用自己的笔端来表达对这个国度的思考,特别是华裔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第一代女作家是黄玉雪,她的《华女阿五》(1945年)在美国最先得到承认,她本人也受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东南亚做巡回演讲。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汤婷婷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女勇士》(1976年)和《中国佬》(1980年)都获得过国家图书评论界奖,后者还获得…  相似文献   

14.
四川(重庆)古称巴蜀,自来山水雄秀俊奇,人杰地灵.巴蜀画派在历史上曾光彩叠现,影响中国画坛格局.元明以后(包括新中国时期),尽管有张大千等大师出现,但巴蜀地区的国画体系整体上处于式微状态,长夜无歌,暗淡了巴蜀画派的色彩.当代中国艺坛推陈出新,巴蜀艺术应有新的光辉闪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小说里的农民形象,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麻木中显示愚昧;30年代在土地上流泪;40年代通过斗争取得胜利;50年代在获得土地体验劳动欣慰的不久就面临着合作化的彷徨;60年代在浮夸中挣扎求实;70年代的农民形象是个空白;80年代的农民在市场上开始走向物质与精神的富裕;90年代农民在世纪之交整理着自己一个世纪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泰国的汉语     
李欧 《世界文化》2010,(9):40-42
在泰国教书,读泰国的中文报刊,诚一大乐事。由于完全不懂泰语,上网、看国内电视也有诸多不易,因而看泰国的中文报纸,就成了知晓天下大小事、包括泰国大小事的主要途径。泰国有中文报纸,据考证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汉境日报》。一百多年来,前前后后约有五十多家中文报纸创办、发展以及消亡。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当时的国际氛围,中文报纸被全部禁绝;中国改革开放后,中泰关系越来越融洽,20世纪80年代至今,又有了七八种中文报纸,都集中在曼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运动形式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他们以街头、公园等公共空间为运动场地,三五成群地或切磋舞艺——类似于黑人舞蹈风格;或练习滑板,时不时惊险地一跳,这就是时下风靡中国年轻人的Hip-Hop运动。Hip-Hop文化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中文译为“嘻哈”。“Hip-Hop”来源于洛夫巴格·斯塔斯凯的“To the hip,hop, hippedy hop”的歌词,就字面地使用了黑人的另一种音乐文化——舞蹈,借助动感十足的身体语言,以弥补情感表达的不足。于是,街舞产生了。街舞的种类很多,Disco、霹雳舞、…  相似文献   

18.
蓬生 《世界文化》2011,(2):27-28
哑行者,中国上个世纪曾旅居英美42年的文化名人蒋彝之谓也。20世纪30年代,他首先去英国,在那里生活达22年。这期间,他开始以哑行者为笔名,用英文创作系列游记,而其中的《伦敦画记》《牛津画记》《爱丁堡画记》《湖区画记》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19.
杨森 《寻根》2008,(1):96-99
中国北方尤其在西北五省中,民间通常将已婚女子称为“婆姨”,最著名的莫过于陕北的民谣,有一条称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使得“婆姨”一词,大半个中国都不陌生。《汉语大词典》里举例不少,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唱道:“好马不喝沟渠水,好婆姨不交倒灶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1943年5月19日)上登载的某村民公约上也有:“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20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也有顺口溜叫做:“二亩土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90年代还出现《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电视剧。同时代的南方报纸上也登载有对妇女通称为“婆姨”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20.
鲁道福·安纳亚(1937-)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文艺复兴的一员主将,迄今巳出版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2部、史诗2部、散文集1部、青少年文学作品8部,并有7部剧作上演,赢得了“奇卡诺文学的教父和领袖”、“最受好评、影响最广泛的奇卡诺作家”等美誉,在西语裔族群内部和主流社会都享有不凡的声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