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立脚点教学的整合要素植入和作用发挥,可以提高《品德与社会》学习效率和培养综合语文能力。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第一课《我爱我家》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2.
姚秀蓉 《贵州教育》2009,(13):27-27,29
假如五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照本宣科。”假如三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看教材、教参上呀!”假如今天您再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侧重对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日常行为提供正面的指引,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整合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探究打造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任教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常感到困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我们如何看待品德与社会课程?二是我们如何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当我拿到张茂聪教授和魏薇教授著的《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与学》(泰山出版社2005年4月)这本书,一鼓作气通读了全篇,我豁然开朗了,愿与同行分享之。一、我们如何看待《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原来小学思想品德、社会、自然、活动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综合素养的需要,确定课程功能,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当前,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一些分歧,有人…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在教学中,我一直为此思考和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是非常有创意的,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媒体课件激活课堂,通过活动拓展延伸课堂,才能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11课《怎样和他联系》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的。《怎样和他联系》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达到课程标准,从小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使课程的定位落到实处,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掌握一定的适合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泰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屈平 《宁夏教育》2007,(1):55-55
《我是怎样长大的》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主题中的第二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3.
陈亮 《考试周刊》2012,(93):125-125
我参加工作已经七年了,伴随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也七个春秋。回首走过的这些日子,有过几多困惑与迷茫,也有过几多欣喜与希望,但在不断摸索与学习中,我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4.
杨嫒 《贵州教育》2010,(7):29-31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理财小能手》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是品德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品德课堂里,我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资源,使课堂变得清新纯美.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建构的一门小学综合课程,目前《品德与社会》存在多个版本。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从整体组织和单元——课的组织两个角度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作详细的文本结构分析,并作出评价,为《品德与社会》再开发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借书的思考     
自接到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研修班的通知后,我就准备开会所带资料。会议要求带一套《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课的实验教材,但本单位没有,一时有点犯难。想不到我很顺利地借到了课本.而且是从两个正在使用这套教材的小学生手中借到的。借书时我小心地问他们:“这两本书要用一周的时问可以吗?”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反观时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正如有了上好的原料,不一定准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上了《品德与社会》课不等于自然有效地完成了德育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从课堂回归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深化推进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定稿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核心是"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