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周至逸 《新读写》2011,(4):36-36
孔子曾经在未出仕之前对老子说:“我的道在人间。”于是他怀着一腔仁政的信念选择了出仕。纵观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皆以出仕为最高追求,孔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对于其自身规律的研究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在此过程中 ,研究重点由古代书面语言转向现代口语、由少数语种转向多种语言 ;同时 ,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及内在发展规律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语言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人的修身自省在构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的重要性,他的和谐思想是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主张自然和谐是最好的和谐,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强作妄为”破坏了这种和谐,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内敛式和谐。孔子和老子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9.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文旨从“天一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体-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天命观的集中体现,它是对前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表达了孔子对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认同,也表达了对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的观点。孔子是自强不息的宿命论者,这是孔子天命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天堂,想像中极为宁静的地方,其实未必比人间安静多少,因为那里住着许多智者,智者与智者总是有讨论不完的话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话间,缓缓走来一位长者,胸前银髯飘动——是孔子!孔子走到几个正在激烈  相似文献   

12.
正眼看人生     
不要希望人类是完美无缺的,不要希望每一个人都像圣人一样是完全舍已为人的。不要这样希望!我认为,我们这样承认,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惟有这样承认了之后,我们才可以对人们多存几分原谅,少受一点失望的打击。假如你为人间冷酷而难过,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由你自己发出光和热,使人间减少一分冷酷。增加一分温暖。假如人人都停止抱怨别人,而由自己本身去发光生热,这人间就温暖得多了!不要希望人们一点也不虚伪。你只能希望人们在虚伪之中仍不忘善意。并且希望人们能在该诚恳的时候诚恳。这就够了。不要对人共天皇!我们生就是这…  相似文献   

13.
神话通过故事或者传奇表达出远古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思考。中国远古神话的整体发展态势是从上天向人间下落,最终达至人类自身。神话英雄和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身上人性的因素在不断增强。从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意识从神灵世界向人的世界的转向。远古神话反映出中国思想一贯的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从而构成了先秦时期人性论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且有“第一奇书”之誉。是否称得上“第一奇书”且不置论,但这部书的出现,使长篇小说的描写对象,由历史转向眼前,由神魔怪异转向现实人间社会,由帝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精髓1.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为了培养适应当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也向纵深处探索。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的双主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育的原点非常单纯,就是教书育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而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教师为终身职业并且对教育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与时俱进的当代教育必然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价值上表现出几种转向: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由侧重知识继承转向侧重知识创新和智力发展;由专才转向通才;由社会人转向个性人、由英才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开启了"以义言诗"的时代。自孔子起,诗的性质、传承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学的发展。孔子实现了《诗》到《诗经》的转变,早期文献中的"子曰诗云"便揭示了孔子诗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历来著述甚富,近年来一些文章,更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在这些著述中,对孔子天命观的评价,主要是这样几种:(一)唯心主义;(二)由宗教唯心主义开始转向朴素唯物主义;(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交织的折衷主义。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难苟同。笔者认为孔子天  相似文献   

19.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旨从“天-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作一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