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逐渐深入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教育平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思政文化素养。微信是现代社会与每个人密不可分的社交软件,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微信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信息技术均为社会群体带来便利,新媒体在此环境下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高校思政教育应牢抓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机遇,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本研究以新媒体特征入手,分析新媒体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最终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为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站在教学创新改革发展的角度,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正面、负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就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其次,积极发挥问题导向价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改革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为今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价值。促使思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给予思政教育的无限机遇、明确教学重点,以更加良好的状态和准备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将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本校实际情况,探讨了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首先,介绍了自媒体时代的背景及其对传统传播方式的挑战;其次,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再次,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提出了自媒体时代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包括运用自媒体优势创建新的教育平台、建立素质过硬的网宣思政工作队伍和优化教育管理协调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思政育人的效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平台中开展的线上思政教育工作暴露出许多风险和问题,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对此,主动探索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挖掘思政创新资源、搭建全新教育平台、增强网络监管力度,能更好地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形态,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运用新媒体能够有效提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激发思政教育创新活力。思政教育要坚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指向,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新媒体打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好地把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依托新媒体多元化传播手段,助力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与多样。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的发展让我们更加依赖新媒体,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00后,他们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打上了新媒体深深的烙印。本文以新媒体视域下辅导员如何结合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新媒体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益处及挑战,从辅导员自身、思政教育平台和思政教育客体三个方面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原创新媒体作品在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实践,着眼于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探寻原创新媒体作品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表达形式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在固本守正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推动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政引领作用,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持续的优化与创新,在微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则需要认识并抓住"微形式"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通过探索"微形式"运用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在对"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自媒体、新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影响着新时代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然而在话语权层面上,新时代语境下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实现了话语权的自主化、多元化与理论化,致使高校思政话语权缺失,主要表现在知识性、制度性话语权的虚化与淡化。尤其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僵化、平台不足、构建理念滞后,严重限制着高校思政话语权的重塑。本文结合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话语权缺失,探析重塑思政话语权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微信平台作为融媒体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当前微信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融媒体视域下如何发挥微信平台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时代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进行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影响了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应用型转型和高校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进而探讨了信息技术运用下“三自”教育的实现途径,即搭建师生参与共建的校园“融媒体”平台;注重高校“创新创业”中“三自”教育制度规范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及思政教育中的不足问题,分别从网络教育平台、教学内容、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以期借助互联网优势,推进思政教育革新,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帮助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本文针对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从促进思政教育理念更新、促进思政教育方法优化、促进思政教育机制变革、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机制变革等方面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高校思政教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结合,促使融媒体出现。融媒体出现令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更广泛,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有了新的想法。本文从两方面阐述了融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透过不断探索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一方面顺应时代结合融媒体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另一方面新旧媒介结合创建新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现实基础,包括新媒体在"90后"高校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的原因和对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初步探索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全新的语境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需要与新技术、新媒体相融合,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思政教育格局、平台和技术,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当下,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理解间的关系,大学生媒体内容消费者和创造者之间的关系,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本文首先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双向影响,并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分别从大局出发整体筹谋多方合作、加强思政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积极性三个维度,提出了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旨在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及质量,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中.自媒体的出现对民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教学机遇.因此,本文对自媒体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和挑战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途径的创新及作用,以期能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作为重点的时代已经悄无声息地到来,它具备信息量繁多、普及面广、传递实效性强等特性,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的时候,给各大高校的学生团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文章首先说明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其次叙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避免挑战的对策;最后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