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笔者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八课“实践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实践的定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强调实践是指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野外考察,一般地讲不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是属于认识或探索世界的活动,那么它们算不算社会实践活动?考虑到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这里对其作一探讨。肯定地说,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野外考察等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因为虽然进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活动没有改变客观物质对象,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八课“实践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实践的定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强调实践是指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同学们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或者野外考察,一般地讲不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是属于认识或探索世界的活动,那么它们算不算社会实践活动?考虑到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这里对其作一  相似文献   

3.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将实践定义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但是却将实践类型划分为三种: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实践概念的定义与实践类型的划分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实践强调的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改造世界。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仅是物质活动。这样的矛盾,推动着笔者对教材"实践的含义"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  相似文献   

6.
误区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三点:1.“人们”指出了实践的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2.“改造客观世界”指明了实践的对象。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不是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想、认识、辩论等就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或认识活动。3.“活动”指明了实践的性质。以建楼房为例,作为一种实践,建楼房不能等同于楼房或楼房的设…  相似文献   

8.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它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虚拟客体、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虚拟实在性、即时交互性、自由开放性、现实超越性、自主创造性.虚拟实践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打破了既有的"虚""实"界限或中国传统的"知""行"界限,革命性地拓展了人类实践的范围,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思维科学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18):I0005-I0005
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他们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无视人的实践能动性的观点和片面地夸大、抽象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能动性理论.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把人看作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把人看作劳动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样,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实践活动就与旧唯物主义所讲的生物的人的活动有了本质的区别,从而正确地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改造主观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劳动者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论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仅仅以这一点去概括实践则是片面的。因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连同其中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被忽视了。我们知道,认识世界的感性活动,其直接结果并不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而是形成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然而认识世界的感性活动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就其作  相似文献   

13.
人类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有目的地与外部世界不断发展的现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身力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加速成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17.
同一切人类文明一样 ,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改造客观和主客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智慧的积累与凝聚。任何时候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伟大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并贯穿于这一伟大实践的全过程。(一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断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离不开对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性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样化操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活动。实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重视实践教育,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加强实践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音乐起源的问题探寻已久,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然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全面地对五种有代表性的音乐起源学说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各种音乐起源学说的行为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某一个方面,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音乐不是单纯地起源于实践活动的某一方面,而是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实践的产物.所以,应该认为:音乐起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梁胜荣 《文教资料》2009,(5):129-13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是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创新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学生应该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将来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除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外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