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典型宜多,综合宜少。"这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的新闻工作经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其感召力和教育指导意义是巨大的。焦裕禄、张思德、雷锋、白求恩等典型人物,经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为大家所熟知,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印象,深深感染了几代中国人。直到现在,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延安烧炭的张思德,革命的螺丝钉——雷锋同志,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白求恩大夫,这种思维定势依然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提到前者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后者,说  相似文献   

2.
怀念白求恩和沙飞顾棣今年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来华援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60周年。在这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随中央电视台“寻找摄影大师沙飞足迹”电视新闻纪录片摄制组到白求恩大夫曾长期战斗、工作过的山西五台松岩口村进行采访。当年沙...  相似文献   

3.
3月4日,云南日报社、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云南分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在云南日报社联合举行了纪念大会,庆祝报纸创刊、电台建台、分社建社十周年。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同志,省委书记于一川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阎红彦同志在大会的讲话中首先指出,党向来十分重视报纸、电台、通讯社的工作,把这些宣传工具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因为党的意图要通过这些宣传工具宣传出去,在群众中造成(?)论,动员  相似文献   

4.
提到白求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说起贝熙业,大家就知之甚少了.贝熙业是一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无私地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医生.贝熙业民国初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曾任法国驻中国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大夫.1920年中法大学成立,任该校董事、教授兼校医.1954年离开北京回法国.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正义的抗日斗争赢得了贝熙业的肯定和无私帮助.1937年,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向中国红十字会致函,表示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5.
白求恩不姓白,他的本名叫诺尔曼·白求恩,因为热爱中国,他将自己的名字直接简化成了白求恩。提起白求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可能超过了任何一个外国人。就连一些穷乡僻壤、山高皇帝远之地的草民,也都是先闻白求恩后知加拿大的。尽管白求恩先生早在1939年就因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在做手术时不慎感染败血症而去世,但是中国人一直在记着他:课本上有《纪念白求恩》,荧屏上有《白求恩大夫》。每年报考大学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们,每年都要面对以白求恩的名字命名的院校,揣度一下是否报考。白修德也不姓白,他的本名叫西奥多·H…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的光辉史诗中,有一铭刻在亿万人心中的名篇,还有一位值得中国人民深深怀念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产生了一幅永恒的珍贵照片。这就是毛泽东写下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医生;那一张珍贵的照片是《白求恩大夫》(1939年吴印咸摄)。白求恩1938年初来到中国,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由于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延河封冻,枣叶凋零、白求恩的殉职使延安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为他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档案春秋》2013年第6期刊载了朱鸿召先生撰写的稿件《白求恩,在志愿服务中完善自己》,讲述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日日夜夜当时在抗战前线与白求恩大夫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时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的叶青山将军近日,笔者采访了叶青山将军的女儿叶小梅女士,听她讲述了父亲与白求恩在一起一年多时间里,过从甚密的桩桩往事  相似文献   

8.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从她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起,一直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壮大,至今整整50年了。目前,她拥有地方记协、专业记协、新闻学会和团体会员150多个,会员人数达40余万,并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闻界的朋友开展友好往来,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 1937年“8.13”后,许多年轻新闻工作者,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烈火之中,为民族而战。这时,周恩来同志会见在上海负责党的文化和宣传工作的胡愈之、夏衍等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为了广泛团结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把新闻工作者组织起来,结成强大的统一战线。在周恩来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经胡愈之、夏衍、杨潮(羊枣)等同志酝酿,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华社记者,我在山西分社长期从事卫生宣传报道工作。近几年,我在山西卫生战线的报道中,确实打了几场攻坚硬仗,1994、1995、1996年连续3年报道了3个不同类型的全国典型人物: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赵雪芳、著名专家教授、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徐大毅、卫生战线的忠诚卫士——魏文亮,其典型报  相似文献   

10.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11.
黄霞 《出版史料》2005,(2):108-11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 年),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尤其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她的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1938年1月白求恩率医疗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支援抗战,1939年11月他在为战士动手术时不幸感染了败血症以身殉职,临终前留下的遗嘱,曾感动了无数的人宋庆龄召唤下来到中国白求恩为什么会从加拿大来华支援抗战呢?之前有各种说法,1958年白求恩传记的作者西德尼·戈登曾写信询问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有没有以任何参与促成白求恩大夫来中国,或者帮助他从汉口抵达延安?"宋庆龄于  相似文献   

13.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娟是单身一人,孤军作战。我曾去过她的办公室兼宿舍,看去显得有些凌乱,到处都堆放着书报和资料。她  相似文献   

14.
我在新华社赫尔辛基分社连续工作了近8年,先后担任记者和首席记者,除了向总社发回大量文字稿之外,还向摄影部发回图片3700余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拍摄的,少量是搜集供稿。总社摄影部国际编辑室的同志说,在国外没有专职摄影记者的分社和小分社中,赫尔辛基分社的摄影报道搞得最出色,发回的图片不仅多,而且质量高,主题也选得好,很实用。赫尔辛基分社是个小分社。同在分社工作、出身摄影之家的夫人杜新,是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她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不仅喜爱摄影,而且颇有研究。我在1975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后也迷上了摄影,…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2—1950),是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朋友,她在中国革命的艰难时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辞劳苦、不怕风险、奔走呼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白求恩大夫》■顾棣析《白求恩大夫》摄于1939年,1942年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首次发表,并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部队农村广泛展览深受群众喜爱,还向延安、重庆及各大解放区发稿,通过来访的外宾带到国外,这幅作品在抗战时期就已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建国后...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18.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革命,1939年因手术感染后逝世,白求恩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白求恩与中国医科大学的联系却少有人知。文章从白求恩遗嘱、白求恩卫生学校两部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我院新闻系征集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中国人民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一九四○年开始筹建,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正式播音。随后,我华北、东北、华东、西北等解放区也先后建立起一批广播电台。人民广播是我党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无线电广播的特长,准确、鲜明、生动地把真理的声音送向四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阿元 《档案时空》2003,(7):22-23
知道白求恩这个响亮而伟大名字的人,不在少数;而对白求恩的生前身后,却鲜为人知。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何在中国那么深入人心?为何在他逝世后仍熠熠生辉……陶行知介绍白求恩到中国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了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6年9月,他自筹经费辗转香港、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求得道义、人员和经费上的支持与帮助。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这次也应邀赴宴。当白求恩走到陶行知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