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用人方面也远不及曹操和孙权。通过刻画其人性化的缺点和不足.才使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会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5.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7.
由于《三国演义》的成功塑造,诸葛亮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他一直是作为智慧的化身活在人们心中。但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则出现了更大的争议。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人们不可能突破既定的思想框架。对诸葛亮形象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值得欢迎的现象。正如《三国演义》的主题众说纷纭一样,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要把不同的认识统一到某种定论上来,而是要通过争论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历来以足智多谋见称于世,文章重点分析的则是诸葛亮做为谋士却几次失策并由此带来重大后患,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相似文献   

9.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本文想从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来谈一谈《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这篇课文是从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节选的,是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的《三国演义》本,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而塑造的千古英雄,文章运用审美意象的理论分析诸葛膏的感知性,想象性,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运用了蓄势艺术,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还没有与读者见面就已经深入读者之心。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以儒家哲学为行为标准的三国英雄,如蜀国“仁义忠勇”的英雄——诸葛亮、关羽等.《希腊神话》描绘了以崇尚美、智慧、竞争和个人自由为主流哲学价值观的古希腊英雄诸神,如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分别以《三国演义》和《希腊神话》中的忠义主义民族英雄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为例,主要从哲学角度比较分析中希“民族英雄忠义主义”所蕴含的相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群像中,诸葛亮是罗贯中倾力塑造的。作者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中,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来显示其非凡与神奇,从而寄寓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尊重知识,重用才德兼备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肠义胆的关云长、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更是妇孺皆知。罗贯中以其生花妙笔,对人物形象的逼真的描写,感染着《三国演义》的读者。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人物形象之一。构成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忠贞”。“忠贞”是贯穿诸葛亮始终的支柱和灵魂。1为了探明诸葛亮的忠贞,首先有必要对“忠”的内涵进行一些分析。从伦理道德讲,忠就是人格。人格古时称为人品,始人的品格。人格是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和他人不同特质的综合体现。人格是有价值的。人格价值是指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生存价值、人格价值动高低是通过人的行为实践,并在与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关系中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