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税费征收所主导的以积极行政和"集体化"为特征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税费改革明显具有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考虑,但是,从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逻辑来看,这种改变与改革的初衷相距甚远,在乡村组织权威已经消失殆尽的情况下,"拿钱的办事员"成为乡村组织的主导角色.由于"集体化"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消解,乡村治理体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不相配套,农村小型公共品供给和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缺失,从而带来了农村新的治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一直运行困难,无法为乡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其存废问题引起关注。但由于国家社会化尚未完成以及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乡镇政府必须长期存在,积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合作治理的视阈下,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官民合作组织,由内部的官民合作延伸到外部合作,即通过与县级治理主体、村民自治组织以及社会治理力量的合作治理重塑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3.
在税费改革前,汲取资源的体制压力迫使乡镇政府必须通过村干部来收取税费,由此决定了乡镇对村级组织高强度控制的特点;而税费改革之后,尤其是在大量资源投入农村的背景下,乡村关系则由于乡镇压力的转化和村组织自主性的提高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特点。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之下,影响乡村关系变迁的仍是国家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4.
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我国实行了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同时将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由乡镇政府上移到了县,这有助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对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我国实行了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同时将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由乡镇政府上移到了县,这有助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对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镇政府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其角色定位在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因现行权力体系、财税体系以及行政集权等因素而与农民、农村组织之间发生利益博弈,从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影响了乡村自治的预期效果。文章针对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冲突,提出了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和免税以后,中国的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涉农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前者,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以乡镇改革为标志的乡村治理体制的变革;关于后者,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那么,如何看待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变革,如何评估税费改革以后国家涉农政策的绩效,以及这两者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本组八篇笔谈力图从经验研究中理解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变革,前四篇分别从电视下乡、大喇叭的职能转变、纠纷性质的变化以及猪肉涨价现象等角度呈现了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治理状况,视角新颖、独特;后四篇文章则分别关注了火葬、计划生育、低保、村民自治等政策推行,形象地演绎了这些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其呈现出的复杂性及戏剧性,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希望这组随笔能够有益于认识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状况,并为理解农村政策实践提供另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面临着职能困惑。文章从制度、体制、财政、干部素质以及村民自治方面理性分析了乡镇职能迷失的根源,针对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职能现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对乡镇政府的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能定位,以及“村民自治”后的乡村政治统治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乡镇政府无论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维持乡村社会稳定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关注三农问题就必然要关注乡镇政府改革。该文通过对乡镇政府改革的描述与分析,试图检讨既往乡镇改革得失,探索今后乡镇政府出路。  相似文献   

10.
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实践,为党在新时期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模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文章介绍了庆元县开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的主要做法,着重分析了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的主要成效,指出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了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对进一步深化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农村乡镇企业污染显现、畜禽养殖业污染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污染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民和地方政府生态意识淡薄、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农村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农村环保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化参与主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农村生态法制体系、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公共治理理论是后工业时代从“政府中心”向“公民中心”转变的公民治理理论,提倡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协作互动。回顾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展望其未来趋势与前景,农村社区体育在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方面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看,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因而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必须树立新的农村基层政权理念,坚持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不断扩展和完善农村的直接民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有新思路,即以转变领导方式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以扩展直接民主为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手段为载体,完善农村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6.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中的质与量,小城镇经济建设与化建设,小城镇建设中的政府领导与群众参与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镇政府治理依然有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还存在比如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组织体系不完善、政企不分、思想落后、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乡镇的健康协调发展。从多中心理论出发,乡镇政府应该明确其职能定位,理顺权责关系,努力完善并创新乡镇政府体制,积极建立多元有效的治理模式,这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层街镇成人学校是区域城乡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加强辖区内成人教育主体系统建设的重点工作对象.随着社会转型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日前《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文章从新农村建设、学习型农村建设、沿海郊区新农村治理"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基层街镇成人学校的功能构建,就基层街镇成人学校功能构建的原则、内涵、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乡)集聚,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乡镇机构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须要求和应有之义。新形势下,我国乡镇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职能的严重缺失。因此,当前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彻底改变伴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合理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机构,并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