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政制更动频繁,国家政权借助以土豪劣绅为主体的乡村基层人员逐渐强化对乡村的控制,在制度上赋予他们各种特权。文章拟对国民党县区以下基层人员进行制度分析,从这一视角去透视国民党乡村政制的反动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2.
1927年毛月,国民党右派背叛其革命的同盟者一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其一党专政的政权.新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呢?在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一般认为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是大地交大资产阶级专政。那么,国民党南京政府性质究竟是封建的、半封建的呢,还是资产阶级的呢,这种表述是不够清楚的。据多年教学研究,我认为国民党南京政府应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一个政权属于何种性质,应从执政者的阶级属性及其推行的经济、政治政策措施等诸方面去考察。南京政府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权设治于州县。构成县以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群体主要是依靠社会威望获取的“士绅”。国民党建立政权后,逐渐将国家政权体制深入地方社会,起用当时在籍离职官员和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机关中的新官绅担任公职,从而形成了新权绅阶层。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的安徽乡村社会,会道门种类繁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安徽地方政权通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运动瓦解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会道门具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在取缔会道门以后,新政权通过加强乡村社会控制、革新乡村社会组织、改造乡村游民阶层、重塑乡村社会信仰等方式,重构了安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重构,遏制了会道门的再生和发展,使取缔后的会道门组织未能再次复兴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6.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事实上,国民党的统治——所谓资产阶级的胜利——只不过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共产党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现在的政权(指国民党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  相似文献   

7.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政村级人民民主政权和城市居民的闾组组织,使人民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在乡村社会取得合法性,国共两党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国民党试图从外部将自己的代理人植入村庄而未能,只得依赖旧式精英统治的村庄,共产党在村庄内部有效地培植了自己的代理人而实现了政权的合法化建设,完成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经历了由左派国民党运动向苏维埃运动策略的急剧转变,因而导致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旗帜政权等方面的不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执行的是中共中央的左派国民党策略。坚持与左派国民党合作,用左派国民党的名义、旗帜和政权形式进行武装起义。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旗帜,转而确定了在苏维埃旗帜下,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为目标举行暴动的原则,随后爆发的广州起义举起了以镰刀斧头为标志的红旗,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形成了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明显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党政权从建立到在大陆的崩溃,仅存续22年.它在大陆的短命是历史的必然.严重的吏治腐败是一切腐败之源,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败坏了国民党的党风、政风,使国民党政权丧失民心.吏治腐败是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疫病流行、医药资源匮乏的局面,新政权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和集体制的确立,政府在乡村医疗卫生事务的引导和管理上逐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农民就医环境。广大乡村逐渐有了自己的基层卫生组织,并陆续开展了卫生防疫、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活动,乡村卫生事业取得初步成效。共和国前20年间,新政权从自身指导理念和中国实际出发,以农村为重点,整合中国本土资源,借鉴西方医疗体系形成的现代中国模式,从卫生建设的角度反映了新政权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式道路的努力。这一时期,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为整个集体化时代乃至今日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其重要意义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我国藏区农(牧)村乡镇政权建设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藏区农(牧)村乡镇基本情况的介绍,在认真分析乡镇政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藏区乡镇政权建设应选择强镇之路,以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日益加快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是改善农村现状,推动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对社会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它对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和谐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制约因素,亟需我们突围,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农村医学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改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体制进行了重新规划,同时也对我国农村医学教育制度提出了差异化要求.论文从高等医学教育中缺乏农村医学教育序列、农村卫生人才普遍未接受过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针对性较弱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农村医学教育与新医改要求的差距,进而提出改变高等医学教育招生政策、医学高校设置农村医学专业、国家提供免费规范化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必须树立新的农村基层政权理念,坚持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不断扩展和完善农村的直接民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有新思路,即以转变领导方式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以扩展直接民主为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手段为载体,完善农村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的特点、成因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已呈现出大规模、跨时空、谋求多元目标等新特点。其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改革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使城乡人力资源重新配置成为必要;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壁垒的松动则为该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于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建立和加强乡村政权的重要性,特别是建立和加强村级政权的重要性。而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中国共产党把阶级和革命性作为主要标准选拔乡村精英,从组织上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有些做法,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于20世纪末迈人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十分庞大,且大部分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将对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提出严峻的考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和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