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那日偶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被其中的一篇《论快乐》的文章深深吸引并引起无限的感触。书中开头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 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我是学语言的,也是教授语言的,对世界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3.
“相”是个会意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段玉裁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一、副词(xiāng)  相似文献   

4.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5.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9.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10.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11.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推行“真快乐”作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真快乐”作文,就是指在写作教学中坚持“以‘真’为出、发点、以‘快’为过程、以‘乐’为追求目标”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怕作文”到“爱作文”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4.
如此而已     
关于“如”,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如,从随也。从‘女’从‘口’。”这是一个要言不烦、见解精到的解说。“如”是一个会意字,取“跽”着(也就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姿势)的“女”子在恭听着“口”的嘱咐之意。那个年代讲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切要惟命是从,所以用“如”表示“随从”的意思。想不到简单的字还隐藏着如此辛酸的历史。逐渐地,“如”的“随从”本义又衍化、引申出“相似”和“所往”的意思,这就和今天的字义类似了。  相似文献   

15.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16.
自上古虞舜而下,“德”一直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至春秋以后,诸侯雄起,教育盛行,“格物”、“修身”则成了教育的第一要务,于是,《大学》的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在育人中的地位之重要。关于“德”,《辞海》上的释义为:“①道德,品德。如:美德,德才兼备。《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也。’②恩德,好处。《国策?魏策四》:‘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③感德。④事物中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各不相离。’⑤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具体事物从…  相似文献   

17.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20.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