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成放 《新闻实践》2011,(6):75-76
正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美国。资深杭州报人、旅美作家阙维杭的新著《今日美国:痛与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美国,一个他称之为又爱又恨的国家。这是他十多年来在这个"花旗国"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意象传播的魅力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何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什么说一百个人看《红楼梦》,会有一百个林妹妹?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会传颂千古,成为挚热情爱的象征?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今读来仍会涌现出一种伟大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鑫先生曾举过一个特别恰当而有趣的例子。他说:“100个人阅读《红楼梦》,他们心中就会有100个不同形象的林黛玉,而1000个人同时看一场《红楼梦》的电影,他们心中装的却只有一个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语言和视觉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5.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6.
“人一辈子不看一千部小说,活得太冤枉。一千部小说就是你的一千个世界。”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课堂上对北大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读小说首先要读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经典小说如何读?读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可以从中找到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虎 《现代出版》2011,(3):78-78
阅读有多重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点是共识,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阅读。一个人读书多少,读什么,不能影响大众或社会,但千千万万的个体阅读行为,汇聚起来,就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近日,随着重拍《红楼梦》及海选主要演员的喧嚣,关于《红楼梦》的种种民间记忆和学说纷争再次成为大家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至今,小说《红楼梦》的发行就超过1千万册,各类版本数十种,仅人民出版社就再版122次。更毋论几近泛滥的各种红学研究书籍不计其数。《红楼梦》的流传时间之长、阅读人数之巨、传播范围之广,为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之最毫不为过。无论时代变迁,无论是市井民间还是官场政治,学士或是草民,每个人都勾画着自己心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都有着一个百转曲折的大观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红楼”  相似文献   

9.
李颉是87版《红楼梦》剧组的副导演。1983年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被借调到《红楼梦》剧组,只一个任务——挑选和训练演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本是通浴小说,民间流传“老不看三国,少不读红楼”,这句俗语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但在我的印象里,《红楼梦》早已登上大雅之堂,《红楼梦》的解释权在专家手里。我所理解的红学专家,就是穷其一生或者半生或者至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红楼梦》并卓有见解的人。这样的想法也许并不止我有,  相似文献   

12.
花俊苹 《大观周刊》2012,(50):28-28
2010年2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江苏台播出,经过“红楼梦中人”评选一路到电视剧的开播,一直为大众所关注:且好坏品论不一。本文着力在它的服饰色彩方面,从传统配色与现代配色中寻找撞击点,来探讨新版《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可以肯定,当今除了内容、机制两个因素之外,保持传媒领先地位和快速发展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技术。不仅传媒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传媒自身是否能够站在传播业的潮头,也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客观地说,曾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教育电视台(电视业界曾用三个“一千”——即一千个综合无线台、一千个有线台、一千个教育电视台来描述和赞誉教育电视台在全国电视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遭遇到严峻的生存困境,无法与其他实力媒体或强势频道比肩而立。但是,教育电视遭遇的困境,只能证明其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必要与紧迫,并不意味着教育电视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此,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教育电视传播的新平台,缩小与其他传媒之间的差距,乃是创新教育电视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4.
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有很多种定义,有些人终生都在追逐名利他们生活得很快乐(也许),有些人毕生都灯红酒绿,他们生活得也很(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在平淡充实、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  相似文献   

16.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本宏篇巨制的小说都反映了一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和体会,并获得完全不同的结论。毛泽东从《红楼梦》中看到了阶级斗争,胡适看到了曹雪芹的身世,何其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当然还有更多人看到了爱情。连《红楼梦》都如此,何况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金瓶梅》呢?  相似文献   

18.
周敏 《新闻前哨》2010,(7):39-40
商者有道。何为"商道"?一千个企业家有一千种理解。曾被西方奉为管理学经典的《孙子兵法》云,"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决定成败,其中"道"排在第一位。孙子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这样的大格局下,长江商报如何创立并彰显独特的"商道"?  相似文献   

19.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7):35-35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众多的读者中,对于《欧也妮·葛朗台》的解读各不相同。《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