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学说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弊端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推崇的权利—话语观、反二元对立,并对男女差异的新的阐释,深层挖掘了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女性主体建构拓展了新的空间。《女勇士》塑造的新的"花木兰"形象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但它在建构女性话语权、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范式及以女性自身体验来建构女性主体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2.
法国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源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德布娃的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并认为探寻其思想渊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出发,分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缘起,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后现代教育学的概念表述、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中唯本论、建构论等派别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其他派别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批判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当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话语/权力观、主体观、差异观和身体观四个方面。考察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借鉴吸收其理论观点的合理内核,对丰富我国女性主义研究、加强女性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知识观在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术语境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话语态势。后现代知识观以其独特的意蕴,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实存有诸多的积极启示。但后现代知识观因其"出身"的时代背景与生存场域,注定了它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须警惕:"不确定性"的混乱、"先设语境"的漠视、"实践价值"的虚幻、"跨层越域"的脱节、"反科学知识"的陷阱。审视与估量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改革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我们在课程改革行动中提高警惕,自觉、努力地去规避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给文学界注入了新的力量,出现了一大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与十八、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带有很强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本文以《欲望都市》、《BJ单身日记》为例,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法国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分析了法国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的思想渊源,剖析了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思想及有关理论,并对它们作了简短的评价,预测其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8.
援用与批判--试论后现代视阈下的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与当代诸多文学思潮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理论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发生"后现代转向"的产物.后现代女性主义援用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传统,如对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反叛,对多元性、异质性、边缘性的强调,反对宏大叙事等等.同时,女性主义鲜明的政治实践指向与严肃的人本主义立场,又使其对后现代主义的虚无、盲目消解产生激烈的批判.本文试论述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援用以及二者的分歧,探析后现代女性主义所面临困境及其自救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覃琮  李德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2):128-132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法国女性主义在欧洲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分析了法国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的思想渊源,剖析了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思想及有关理论,并对它们作了简短的评价、预测、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廊桥遗梦》中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女性主义内部出现了一种后现代转向的趋势,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廊桥遗梦》就是其中之一。故事讲述了一对人到中年的情侣的爱情,一次不期的偶遥让两个人找到了真爱,然而命运又残酷地将他们分开。文中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个视角解读《廊桥遗梦》。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来探讨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故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福柯知识/话语权力观中知识、话语、身体与权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生特点,梳理福柯权力观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融合与分离、接受与批判的内在联系。权力/知识话语启发后殖民主义者为殖民地他者争取话语权、建构民族身份的思索;引导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颠覆父权制菲勒斯中心,开辟阴性写作与身体政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清荷《写给项羽的11封情书》以后现代介入式解构手法,张扬了女性主义,表现了悲剧的价值。其“幻想的性僭越”“即女性性征,成了浓缩和置换的场所。李清荷以诗体语言”论证女性主义对女性心理的昭雪。“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 ,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思考作为一股较为积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焦点。从对现代男权话语的颠覆到对女性话语的寻求 ,从对文明社会以来的特别是商品社会被践踏的女性角色的揭示 ,到女性意识的重建 ;对于当代健全人性话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地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地抒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女性话语,让女性"成为自己".她的开创性理论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勃兴之源.  相似文献   

16.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的三重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永涛 《教育科学》2007,23(2):22-26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传统女性主义教育持两种妇女观,一是“父权制”妇女观,二是“父权制”批判妇女观。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两种态度:一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态度。二是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态度。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仍旧没有走出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于传统女性主义教育的批判性重建,还必须从后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需求借鉴。只分析性地找出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女性主义教育类型地一般特征与具体表现还是不够地,女性主义教育学更重要的使命,是要整合这三种教育资源,女性主义教育建构尚需要实现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野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my doctoral research arou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inner city of Sydney, Australia. The neighbourhood centres (NCs) provide a case study of sites where discourses of femin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urban environmentalism have been activated within a social justice framework.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activists invol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workers employed by the organizations in the past. These activists and community workers have an interest in structural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ries from post-structural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into the research conversations provided a way to talk through dilemmas identified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This points towards a productive use of ‘post’ theories in examining community practices and also opened up some surprising directions in the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language of political subjectivity and pos itioning provided additional tools for the activists and critical community workers to locate their place in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that surround understandings of ‘the local’ and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