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艺鉴赏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鉴赏观念,鉴赏方式,鉴赏对象以及鉴赏理论诸阳随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断生成,不断丰富完善的,其思维特质也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法国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跨越了学科界限,在文学理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引起一定反响。拉康精神分析的成功与其后的结构主义哲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拉康研究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中应用性的阐发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理论阐释方面,以拉康理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性阐发最具有创新性。文章提出了关于拉康研究中三个重要范畴的深化与探索的看法,并且对尚存的欠缺之处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研究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有人为抽象方法论和自然生成方法论两种基本的类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人为抽象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范畴具有认识起点科学、认识过程合理、认识步骤明晰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的范畴进行研究发现,教育现象由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基本范畴组成。应用四个范畴的应然逻辑,可以建构以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为基本范畴的新教育学逻辑体系,也可以厘清教育改革的思路。另外,可以从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四个范畴来认识整个社会现象,也可以按这四大范畴的应然逻辑所体现的思路来推进整个社会的改革,还可以从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四个范畴去认识相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从而建构这些学科的学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艺术史论中的身体美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范畴虽然散见于众多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却无损于它们作为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及重要性。在其由原初的自然形态走向哲学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物我观念、生命观念及其观物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再者,身体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特征也体现了视觉艺术的要求,这是它们走向艺术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人类学、哲学及文艺评论等众多学科都会涉及的概念,本文对英文"culture"和中文中的"文化"的词义演化进行把握,并对文化这一范内涵进行了梳理,将文化视为一种由人际间公共的符号、知识和意义所构成的观念体系,即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影响了人们的信念,而人们持有的信念决定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建构了人类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疆史的学术架构从地理范畴而言,涵盖了海岸线、海岛和海域三大要素,而海岛在海疆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人文特征,还是其人文形态,不仅突显出海疆史研究的内涵和精髓,而且成为海疆史学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围绕海岛构筑中国海疆史的学术体系,不仅是由海疆的自然地理范畴所决定的,同时是由海疆的人文特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理论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与普遍接受,成为连接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特殊纽带,从文艺实践的非审美解析到文艺理论定义的多重视角,现实主义的理论阐释始终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本文试图从理论叙述模式、理论阐释的矛盾及研究的多重视角几方面,对现实主义范畴在美学与政治视域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作一作梳理,而无意于重下定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的心理定势是文艺鉴赏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是鉴赏活动能够实现的既定前提.研究文艺鉴赏离不开研究心理定势及其影响.一“定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G·E·缨勒和F·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一种理论.所谓定势,指建立在主体一定状态和模式基础上,由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反复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性和准备状态;它对未来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专注性和趋势.在文艺鉴赏活动中,它是导向审美快感的重要条件.例如一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文艺鉴赏的共性与个性以前的文艺美学,主要重在理论的层面,或对文艺美的现象做形而上的探索:其次重在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学规律与法则等等。然而,这些都尚未真正进入文艺鉴赏本身。我以为,文艺鉴赏美学更多地则是体现实践的原则,重在揭示文艺鉴赏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文艺鉴赏的方法有共性与个性之别。文艺鉴赏方法的共性是指鉴赏各门类文艺作品所通用的或一般的方法,个性是指我们鉴赏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所采取的类型方法。共性方法是文艺鉴赏的基本方法,而且从总体上来说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比如围绕文艺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研究100年来所用概念的梳理,认为现行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存在概念混乱问题,由于概念的混乱,使得研究对象不确定,学科体系难以形成。所以,必须尽快统一概念,统一研究对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规律,而不仅仅是审美心理活动,也不仅仅是艺术心理活动。文艺心理学的体系应该是文艺家心理、文艺创作心理、文艺接受心理、文艺批评心理四大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类的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是各项教育目标的中心之所在。长期以来,审美教育的缺失,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必须引起重视。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还有赖于审美教育途径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的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与文学现实发生了脱节和疏离,因而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文艺学为有效克服危机,摆脱当前的困境局面,应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以新时期下形成的文学理论作为基础,并对中国古代及西方文学理论中具有发展性的部分进行借鉴,在不断结合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在促进新时期文艺学打造深厚现实基础的同时,使文学及文艺学达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度,呈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教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个与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原则密切相关的范畴,‘墩化”范畴的批评原则和特征不仅为古代文论家推崇,而且“教化”范畴在当代语境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化”范畴所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已经渗透于我们民族的大脑、灵魂和发肢,我们在许多当代文论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和影子,“教化”范畴在当代文论建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受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包围,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乃形势所迫。"感兴"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批评模式。尽管它在参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应当被遗忘,而应当在中西交融中获得新元素和新力量。感兴批评法从审美体验入手,与修辞论美学结合,展现民族传统批评法的新貌和解释效力,从而融入现代文论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叶舒宪的大力倡导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日益扩大,进入诸多高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和文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又通过这些机构与部门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使中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特色鲜明、具有明确领军人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新学派。我们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中国北疆地区的普通高校,受到叶舒宪及其治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案,但它很真实地表明了文学人类学派对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由我们这个普通高校的变化,文学人类学新学派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是从西方引进的 ,传统文论只在潜移默化之中起作用。引进是全方位的 ,有气魄的 ,但接受有严格的选择 ,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 ,才受到重视。尽管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曾涉及文学理论批评 ,但现代文坛却几乎没有专业理论批评家 ,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原因除受传统影响、不重视文论外 ,主要是太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 ,首先是有用 ,从而很难去探讨美 ,去建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