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小说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它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取得过辉煌成就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典范。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小说有许多 ,而且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这大约与我国历史久远、史传文学发达、国民重视历史等因素不无直接关系。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我国读者大都喜欢阅读历史小说 ,愿意从中感受历史的烟云、了解历史的风情、感悟历史的经验。最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 ,俨然成为一时之风气。但是 ,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一种不健康的东西正在误导着读者 ,那就是“戏说”的成分太多 ,说…  相似文献   

3.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历史编撰元小说"这一概念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琳达·哈琴提出,意指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此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的语境重构将历史文本和小说文本并置,既体现又模糊了历史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后现代文学的矛盾特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马克·柯里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重要叙事学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历史小说的主观性。此概念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没有等级体系的问题;两者都是文化表意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历史小说划分门类,它首先应该归入小说一类,其次才是历史的写实性。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作为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首先看重的是历史部分;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看重的应该是事件的铺陈、气氛的渲染、文字的精准。对于历史作家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对历史题材拿捏有度,又令读者满意。可是重庆作家李浩白的《司马懿吃三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极其可贵的。毫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吃三国》是近年历史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以文本实验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以新的观念和意识解读历史。这种迥异于以往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引起了批评家和广大文学从业者的深切关注,而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更是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哲思感悟。新历史小说文本探索角度各异、手法多样,但按叙事类型来作类分,大致可以把这种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分为重叙型、虚构型以及家族化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红旗谱》作为一部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着复仇与革命,兼容着经典与通俗的革命历史小说,它在十七年红色经典文学中极具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梁斌从家族小说的框架中融入了时代的政治主题和阶级意识,同时在革命历史叙事的模式下引用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母题,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不仅有政治上的革命教育意义,更有艺术上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从毕飞宇小说《叙事》的叙事分析来看,毕飞宇历史小说在历史叙事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貌:多个层面中的多重叙述,跳脱叙述的历史沉思,叙述历史的当代回应。叙事的特色凸显其闪耀历史蕴藏的同时兼备现代哲思的突出品格。  相似文献   

12.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撰写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被日本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以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代表作品的剖析,探寻井上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鲜明的文学特色、精巧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美学意义,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说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有记载历代国运兴衰、褒贬历史人物功过的史书系列,又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小说系列。历史和小说的关系,经历了从“同源同体”到“同源异体”的演变过程。历史小说是特殊的小说体,正确处理虚实和结构两大要义,是小说家与史料素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使主客体趋于一致的合目性的过程。历史小说体与题材的双重性,又要求我们同时重视历史小说取材历史事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相关介绍和研讨。它立足于文学批评,从传记文学的创作技巧、现代转型,以及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英俊 《英语广场》2020,(23):13-16
《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伍尔夫采用文学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方法,创造了这部历史小说。本文通过阐述历史小说真实性、虚构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结合小说《奥兰多》的文本,论证《奥兰多》是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20.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