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日本女排凭借其顽强作风和在比赛中对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一直是世界女排的一支强队。近年来,随着阵容的不断稳定和技战术的丰富,日本女排佳绩频传,获得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第3名,并取得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日本女排作为中国女排在亚洲最强硬的对手之一,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日本队在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的5场比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通过对第27、28、29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技战术情况的对比分析,阐述我国女排成功与失利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女排除了弹跳方面无法与古巴队相比外,其余方面均与古巴队和其他世界强队在身体条件上相差无几,但技术相对粗糙,发挥不够稳定,战术运用单一,组成率和成功率均不理想,不能充分突出快攻特点,立体攻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31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美国、巴西、塞尔维亚、荷兰的一攻与防反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女排一攻、战术攻效果优于对手,强攻弱于世界强队;(2)防反发球不能有效带动拦网和防守,有效拦网较少,反击中快攻与接应战术攻效果优于对手,运用比例低于世界强队,后攻弱于对手;接应在防反中强攻弱于世界强队;(3)一传与防守不够稳定,出现阶段性起伏.建议:(1)中国女排应提高一传质量,以保证一攻战术攻的成功率;(2)加强发球的攻击性,通过提高发球——拦网——防守系列技战术的串联、配合质量以提升反击的效果;(3)增加防反中快攻、接应和后攻的扣球比例,中国女排在进攻环节对朱婷依赖性较强,应培养除朱婷以外的稳定的攻击点.  相似文献   

4.
选取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队为研究对象,对近20年来这4支世界女排强队起伏沉沦的分析,找出保持世界强队所应具有的技战术特点,为中国女排在2008年奥运会夺取冠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排球比赛的一攻为切入点,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比赛的一攻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质量发球时,其总体的接发球效果好于对手;二传传球的隐蔽性不及世界强队,分配球战术中,后排攻战术的分配球比例少于欧美强队,在接发球到位的情况下,快攻战术球的分配率高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中,快攻是中国女排主要的得分方式,但得分效果差于交手的美国队与巴西队,而在前排强攻和后排攻方面,中国女排表现出前排强攻不强、后排进攻乏力的弱点。  相似文献   

6.
运用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等对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巴西女排、美国女排)比赛技战术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结论:中国女排在快攻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进攻效果比对手略好,但快攻方式过于单一;强攻和后排进攻及调整攻有改进与突破,但与巴西、美国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拦网方面与巴西、美国队的差距尤其明显.建议:中国女排应坚持快速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在快攻中大胆创新,使进攻手段更加丰富;在以后的训练及比赛中提高队员发球及拦网技战术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在3场11局比赛中的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及参赛队员基本情况等,探讨我国女排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参赛队员的基本情况较为理想;在胜负场比率、胜负局比率和得失分比率三方面表现令人满意;在发球技术、扣球技术、拦网技术和传球技术等进攻技术以及在接发球技术、拦网技术和后排防守技术等防守技术方面都好于其他11支世界女排强队.依据本次女排的技战术发挥状态,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女排的竞技水平和训练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的特点及轮次打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毅钧 《体育学刊》2005,12(2):105-107
通过对2003年11月世界杯女排赛中国队10场比赛技术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女排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号位快速多变进攻战术为主,并结合4号位强攻和3号位快攻的技战术打法,得分率高,拦网效果显著。中国女排进攻轮次最强的是第2轮,第3轮和第4轮也较强,第5轮较弱,中国女排后排进攻得分不如世界其他女排强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世界高水平女排二号位进攻的运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现代世界女排强队进攻点,不仅更集中于二号位区域,而且该区域的得分能力也日趋提高。(2)中国女排二号位的强攻能力还不够,中国女排需要加强二号位的强攻来完善自己的技战术打法,才能与日益强大的欧美劲旅对抗。  相似文献   

10.
运用DATA VOLLEY软件分析、现场及录像观察、数据对比分析,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日比赛及2013年亚洲锦标赛中泰比赛中的进攻、拦网和防守反击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面对类似日本、泰国女排这些技术全面、打法快速多变,充分利用2、4号位球网长度展开高速进攻风格的球队时,中国女排拦网及防守反击环节的效果较差。建议中国女排面对此类风格的球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拦网和防守区域相结合,提高防守反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0 前言当前,纵观世界排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正朝向由单一的前排配合进攻发展到前后排配合的立体进攻方向发展。虽然,“后攻”战术已被世界男排诸强队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攻效果,然而,世界女排诸强队运用“后攻”战术还是在80年  相似文献   

12.
世界女排强队得分手段及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统计与观察的方法,对中国、古巴、巴西及俄罗斯4支世界女排强队比赛中的得分手段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除发球外,中国女排在扣球与拦网上,与其他女排强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游程”概念对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中国女排11场比赛得失分情况和各轮次进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第1轮次防守反击实力最强,局均得分游程为1;第3轮次防守反击实力较弱,连续得分能力差;第5轮次一攻实力最强,第2轮次一攻实力相对较弱,局均失分游程为0.97,容易连续失分。建议中国女排拥有发球权时从第1轮次开始利用防手反击拉开比分。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外女排在第17届世锦赛中扣球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是以两边拉开进攻为主并结合高度与速度等快变战术为一体的技战术打法;进攻战术的总体运用效果十分理想,与其他各国相比扣死率较高且失误率低;后排攻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在强攻和快攻方面与巴西、美国等欧美强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中国女排应进一步加强对强攻能力的训练,尤其要努力丰富年轻队员的大赛阅历以保证其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在面对欧美强队时应努力提高一传到位率,并加强进攻队员之间的掩护配合,使各种快变战术能够在比赛中得到有效发挥,并尽量避免自身进攻方式及手段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15.
在第十一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与苏联队争夺冠军的决赛场面令人紧张和激动,给人们留上了深刻印象。最后,中国队以1比3负于苏联队,获得亚军。笔者通过这场决赛的电视现场直播进行记录统计,初步得出了中苏两队在比赛中的技战术数据,并运用效果分进行分析,这对剖析中国女排全队技战术发挥情况和寻找失利原因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一传方面近年来世界各强队对在排球比赛中先发制人的发球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发球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国女排和美国、塞尔维亚、俄罗斯女排的攻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窥探其它强队的攻防能力,正确认识中国女排的攻防能力和技战术上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扣球总数少、扣球得分能力薄弱;接发球和一攻质量差;接扣球、接拦回球和反攻得分能力差.建议:主动出击,全面采用大力跳发球和跳飘球;注重快强结合,快变结合进攻模式的建立;构建高效拦防反击系统.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世锦赛女排强队的发球技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红林  吕旭  孙立明 《体育学刊》2007,14(3):108-111
对2006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发球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拼发球已成为世界女排强队发球技战术的主流,发球不仅要提高得分率,更重要的是提高破攻率;本次比赛各队发飘球的比例大幅增加;跳发飘球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已逐渐被女排运动员所采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第12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国女子排球队的11场比赛得失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并与参加世界杯的世界女排强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女排在扣球、拦网、发球及非进攻性技术上得失分方面与世界女排强队的优势和差距,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要采用录像法、文献资料法等,通过对2006年世界女排精英赛宁波赛区比赛的录像进行统计,分析各队在一攻中不同位置采取的进攻形式、扣球落点及效果,并找出了中国女排在一攻技战术上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第9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夺冠的制胜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3年第九届世界杯女排夺冠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队发球、防守反击具有明显优势,拦网和一攻基本与世界水平保持一致;教练的指挥艺术、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是中国女排夺冠的制胜因素;一些国家女排实力的下降也为中国这次夺冠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