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3.
《新安吏》是杜甫“三吏”的首篇。本文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和内容的分析认为:一,平定安史之乱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二,把中男拉去当兵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5.
读一千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便有一千次不同的感触: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安史之乱”的国度,感风云因而变色的苦难人民。其中,尤其是“娇儿”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恶卧”的苦苦挣扎中,让我们更加立体真实地审视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7.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2.品味文本,批文入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人杜甫适逢一个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他也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饱尝战乱之苦。为了排遣浓云一般压在心头的悲愁,在一个肃杀的秋天,他登临高处,想到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时代的苦难,悲不自胜,  相似文献   

9.
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作文紧紧围绕“地震”,以“爱心的表达”为话题作文,令人始料未及但似乎又在预料之中。这不由得引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进行备考?语文教学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哪里?我的看法是:语文应关注活生生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同跳。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了解杜甫的人无不知晓他著名的“三吏”“三别”这组诗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时,作者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在杜甫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相似文献   

12.
薛大春 《阅读与鉴赏》2007,(11):52-52,80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都简单冠之以“横暴”、“凶悍”、“如狼似虎”等谥恶之词,将其当作反面人物来分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唐代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先治后乱,对比鲜明。本文论述了时代对杜甫的影响,使他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伟大诗人。他写出了大量富有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而被誉为“诗史”,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似文献   

14.
一,立足整体.解读文本 杜甫的诗作大多深沉、悲壮,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属例外。资料显示,杜甫生于盛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带口流落于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使之饱尝战乱之苦:安史之乱八年后,漂泊无依的生活在官军平息叛乱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予也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到这些,诗人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快诗”。诗句明白易懂,但又自然流露着浑厚、强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五言古诗《述怀》,抒发了诗人感事思家,但又极欲报国的心怀,表现出他以大局为重,先国后家的高尚思想,谴责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寄寓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师:同学们,在河南巩县有一座山,因为三座山峰并列,宛如笔架,名为笔架山。唐朝的时候,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甫43岁时,爆发了一场为时8年之久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的大灾难,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与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也赢得了“诗圣”的桂冠。公元759年的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这种感情在第一、二句中的表现是明快的,后两句则相对显得含而不露,尤其是“万里船”三字,更是意味深长。关于“万里船”有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都能含蓄地表达这份情感。一种说法是船来自东吴。既然航船能够从长江下游穿三峡,过岷江,来到蜀州,现在安全地停泊在诗人草堂门外,可见战乱已经彻底平息,交通…  相似文献   

19.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学科培训中,一位教师执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八行56字,但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了“杜甫”与“史诗”“安史之乱”“诗的意思和意境”“历代文人的评价”,还拓展了杜甫的《彭衙行》《石壕吏》《春望》,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穷困潦倒的感慨和百姓的苦难。整节课的教学容量“饱满”至极。不少听课教师记了满满的两大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