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学生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学习。学生会不会学习,除取决于学生的本身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是否得当、有效。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2.
东丰县第二中学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走出了一条融古今教育之思想、汇中外教育之精华以凝练和谐教育思想,以和谐教育弘扬名校的传统和底蕴、凝练名校的思想和灵魂、提升名校的品位和品质、熔铸名校的品格和特色,从而焕发名校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发展有自身学术逻辑,学科的反省是必要的。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回顾这段学科发展历史,就会发现除却社会、学术的独特背景之外,参与主体的特质以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也得以突显。从教育社会学产生的运命、译介与中国化并行的研究特点、研究者群体所具有的多元知识视野与丰富教育实践的特质、教育社会学发端的开拓与奠基之功分析新生伊始的中国教育社会学,以期对当今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零度放牧者透过玻璃,看见密密匝匝的黑云,不断涌向水晶球大厦上空。黑云像挟带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完成一次大规模的集结。零度放牧者走出水晶球大厦,完成了他每周一次的例行工作:到病毒总监控中心汇报麾下的零度病毒馆是否运行正常。水晶球大厦临海而建,半球形,全玻璃结构,通体银白色,像半颗浮在大海上的银色珍珠。不知为什么,零度放牧者,这位病毒学界的大腕,每次走出大厦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这半颗珍珠,与其说是人类监视病毒活动的一只监测眼,还不如说是病毒的狂欢俱乐部!取出离子束遥感手柄,零度放牧者唤出了他的坐骑“金枪鱼”——一…  相似文献   

6.
金冶  严寒雪 《教书育人》2012,(36):12-13
新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事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是否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而且影响到大学生后期的发展。为此,高校会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定时期内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的活动,即"新生教育",通常包括接待、注册、校园介绍、专业介绍等一些列内容,是帮助学生从中等教育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新生教育一定要尊重新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高校新生教育的现状(一)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新生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分为:校史校情教育,主要是让大一新生参观学校档案馆、校史馆,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发展情况,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专业教育介绍,主要  相似文献   

7.
充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凝练其思想主旨、彰显其价值理念,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红色谍战电视剧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它取材于历史却能超越历史,并能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无形中拉近了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凡人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它融主...  相似文献   

8.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9.
卢鹿和黄瑞红两位研究者基于语料库做了一些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同本族语者在语义韵使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该文研究发现,语义韵迁移是造成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 ,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 ,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 ,都应当是“真”问题。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 ,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和借鉴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对于加强我国教育思想建设,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浅见,并就教于同仁。一、教育为立国之本考察中国历史,教育具有三重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作为选官之用;二是教育全民,习礼乐之化而安于治;三是宣扬立国理论,以为为政之本。国家治乱,在于是否得贤,在于是否有纳贤的政治环境与诚意,在于是否用贤。必得贤而用之,始有益于治。这种人才决定一  相似文献   

12.
试析教育智慧的生成特性及生成的内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教师教育智慧的主要特性是生成性。教育智慧生成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爱——教育智慧之灯;人格——教育智慧之依托;教育观——教育智慧之理论支持;知识储备——教育智慧之基石;实践反思——教育智慧之促成因素;成为研究者——教育智慧之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拉萨藏语和香格里拉藏语是藏语中的两种不同方言,者之间分歧严重,不能直接对话。拉萨藏语和香格里拉藏语在声韵方面差异较大,声调基本一致。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浊音声母、有无清化声母、有无复辅音声母、有无送气清擦音、有无/f/音位、有无长元音、有无/φ/、/w/、/δ/音位、复元音之多寡、韵尾之多寡等方面,同时两者在音变、音节结构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这一主张真正的发生期并不是它产生的1957年,而是在新时期初年。因为这时它才真正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来,并对新时期文论中人学话语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钱谷融的人学话语在文论中的确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特殊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个人"、"个性"在文学理论中的存在、地位和价值;从普遍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一种以人生幸福和自我完善为旨归的价值观,以想象的"情感共同体"取代想象的"阶级共同体",以此来形塑文学理论的学科品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分析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概括教育特征和阐释教育思想能力之间的差别,体现了其深度思维品质的差异。教育研究者的深度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基于对教育现象之想象力的联想思维、基于对教育行为之合理性的透视思维、基于对教育权威之超越性的批判思维、基于对教育思想之涌动性的具身思维四个方面。培植和发展研究者的深度思维,引导研究者进入观点触类旁通、反思深邃深刻、批判合理合情、思想诗性灵动的思维新境界,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担当。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语言形象凝练含蓄,意蕴丰富,能造就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也就是说,每首渗透作者情感的诗词中皆有独特的意境之美。或刚健,或婉约,或志存高远、卓尔不群,或悲泪潸潸、郁结肠断。但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析词义、品意象、辨感情、赏技巧,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真正投入诗歌中的激情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问题在于两个字:化“隔”。  相似文献   

19.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经典古诗文,不仅字词凝练、音律和谐,而且意象横生、情蕴隽永,融"德、智、美"于一体,孕育着丰富多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元素,是千百年来儿童启蒙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启蒙教育从何开始呢?"读"自古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古诗文既可培养理解、记忆和想象等能力,又能让幼小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修养心性,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何开启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文诵读呢?根据个性化探究,试对此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韵、眼、节、象四方面,论述刘荒田小品文“以诗为文,以文心寓诗意”的特征,指出:文体之分不过相对而言,只要文字成了心灵自由运作的结果,就会达致这样的境界:如歌的行板是情韵的绵延,醒目的灵感是心眼的观照,伸缩的结构是节律的调控,奔放的思绪是想象的起伏。其文思非但可以小中见大,且能高扬远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