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人浓厚的自然本位思想和中国优良的山水环境使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在古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贯穿其发展过程的是终极关怀与审美启蒙两大主题的交融与变奏.  相似文献   

3.
陆迎真 《文教资料》2006,(35):91-92
山水散文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结晶。他用精练的文笔和清峻的语言,显示小山小水独特的风貌:形象清丽,色彩清雅,乐音清幽,舞姿清灵,浸润了柳宗元对山水自然美的独到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是柳子散文中的神来之笔,他用独特的审美方式,将自己高逸脱俗的品格和怀才不遇、遭际窘迫的愤懑之情融入奇山异水之中,其散文审美行为的主动,过程的独特,主旨的深遽,情趣的旷奥,技巧的灵巧精湛在我国山水文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山水散文略论--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小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和以南朝山水书札为代表的南北朝山水散文。作为山水散文发展之初的重要作品,在山水审美观念、山水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前代山水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散文渐趋繁荣,在当时文坛大放异彩。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选取《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三篇南北朝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启发学生赞美自然,培养审美情趣。南北朝山水散文注重山水之景相得益彰,运用巧妙的手法和华美的文字,借景抒情表明作者心志。这时期的山水散文体现出南北朝文人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一面,也表明了他们想要远离俗世隐居山林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鉴赏、解读此类散文时,大多只关注"言"而忽视"文",为此需要文言并重,在关注"文"的过程中,可以另辟蹊径从章法的视角去解析此类散文的布局谋篇技巧,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文章以三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为例,比较分析了此类散文记事、绘景、抒情和说理的写法技巧,明确了此类散文的鉴赏重点,为鉴赏此类散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善于“漱涤万物,牢笼百 态”,突玻了六朝以来对自然景物作客观摹写的旧习,融情于景,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自然的人 化”,具有独特的特征。总起来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我国游记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最终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  相似文献   

10.
古人对山水的情感和寄托,可以从古代的山水游记洞悉古人的情怀。古人在山水游历过程中是如何品味、体会内心的愉悦,同时又是如何使自己的人格力量、道德修养升华却是可触可摸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隋唐以前的历史阶段 ,是我国古代山水审美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对后世山水审美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着眼 ,兼从哲学思潮的角度 ,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来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山水审美作一点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山水散文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宝藏,它丰富多采,源远流长,先秦时就出现了摹山描水的《山海经》,唐宋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到明清之际就更为成熟了。象郦道元、柳宗元、苏轼、徐宏祖等,就是标志他们那个时代水平的有杰出成就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山水散文出色地描绘了祖国山川风貌,泰岱之雄伟,华岳之险峻,黄山之奇险,峨嵋之灵秀,富春之清丽,三峡之峻茂,以及一丘一壑、一井一泉,在他们笔下犹如一卷山水长轴,都得到淋漓酣畅、维妙维肖的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是和新中国同龄的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是情与理有机统一下对人生的智性思考,是在自然山水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社会的文明批判。张抗抗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开拓者,而且是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本文力图通过她三十年来的散文创作分析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与传统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是现代游记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在这些游记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自然维度在20世纪激进的文学书写中失落之后在某种程度得到了恢复,有力地弥补了那个时代文学创作中的不足,他的山水游记同时具有重要的审美与心理治疗作用,且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次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