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学东传朝鲜半岛后,"亲民""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学说,在朝鲜朝统一的特定历史时期中,遭到广泛攻击和辩斥。受廷臣排斥阳明学的影响,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朝学者,多次就阳明学与中国学者展开辩论。他们虽不认同阳明学,却肯定了王阳明于心学以外的其他学术成就,呈现出一种纠缠、交错的思想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理学兴起以来,理学家几乎无不以佛老为异端,在理学的话语中,异端亦成为佛老的代名词。但在中晚明,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家学正统与异端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通过对王阳明、王龙溪和焦弱侯这三位阳明学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正统与异端观念的考察,揭示阳明学正统与异端观念的演变,进而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与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王阳明到黄梨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在透过阳明之学与梨洲之学的精神连结及其逻辑展示,指陈作为中国文化主动脉的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有之现代指向。而此又必须先判识阳明学之精神。一明儒立言.大体血脉皆承宗儒,故中国思想史上有“宋明理学”之旧称。宋明理学即宋明新儒学,  相似文献   

4.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国二松学舍大学东亚学术综合研究所(阳明学研究室)主办的"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9、2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50几位专家学者.与会者围绕"唐甄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个主题,进行了真诚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去年,日本广岛大学吉田公平教授、福冈女子大学难波征男教授分别增予《阳明先生遗言录)《稽山承语》影本。二书同为王阳明语录,而国内馆藏无存。《遗言录》所载近十分之四未收入诸本《传习录》,《稽山承语》所录则全未收入《传习录》,故此二本对阳明学研究,颇有价值。另一方面,《遗言录》的出现,引出了《传习录》史的许多问题,须加进一步研究。本文专论《遗言录》与《传习录》  相似文献   

7.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组织发起的“三个代表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1年10月25日在省社科院举行。与会代表有省委宣传部艺处负责人及省联、作协、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的专家教授、艺评论家、作家50余人。会议热烈讨论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及其对学评论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讨论了学与市场、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晓武 《东方文化》2000,(4):125-126
2000年4月29日至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系和北京师范大学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艺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及外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杂志社的专家学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学理论的现状和西方化研究在中国是否可能等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议体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学理论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学科形式的反省和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9.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部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向内部研究(自足的形式研究)的转变过程。在形式研究狭隘的弊端囿限了视野之际,学研究再次将眼界转向了外部。这次不是转向以往的简单的、机械的社会历史反映论和决定论,而是寻求学与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契合点。知识社会学为这一转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以下选编的四篇稿件从不同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切入中国近现代学,获得了诸多新的研究视点和新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朱熹与王守仁思维理路之同张立文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熹之学,格竹子之理失败之后,他出入佛老,寻求思想困惑的解决,填补思想信念的空白,到龙场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心即理",理即心中,外心以求理,便是分心与理为二,而与朱熹之学分道扬镳,建立了与朱熹道...  相似文献   

13.
编后     
《中国文化》终于又和学界朋友见面了,我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愧疚。这期间,本刊学术顾问印度学学者金克木先生、人类学学者张光直先生相继仙逝。老成凋谢,学苑咸悲。而2000年8月6日,是我国东方学学者、本刊学术顾问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兹以寿序代编后,以为祝贺。  相似文献   

14.
我的终身挚友,他的天才兼具形而上学家的洞见、批判家的解释能力和学的渊博。他在通往自由的路上死于西班牙的波堡。[编按]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词学大家谭献于词籍校勘用力甚勤。其词籍校勘的类别较为多样,涉及到词总集、别集、词籍选本及词学专书等不同类型。同时其词籍校勘的对象时间跨度较长,既有前代所编词籍,也有时贤所编词集。谭献运用他校法校勘词籍,校勘内容包括正作者之误、改正讹字、校列异文三方面。谭献以校勘经史的态度从事词籍校勘,既是词学尊体的体现,也为王鹏运等晚清四大家词籍校勘盛况的到来导夫先路,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与明代文人的交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钱德洪在编撰<阳明全书>时曾根据阳明本人的意愿,对其早年的"未定之论"采取多不汇入的方针,所以在<全书>中很少辑录或干脆不记阳明与当时"泛滥于辞章"者的诗文之往来与个人之交谊.记载较为详细的惟有号称"吴中四才子"的徐祯卿,其余的或者只在<年谱>中提到姓名(如李东阳、李梦阳),或者作为论辩对象而载于<传习录>中(如顾璘),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记载(如郑善夫、唐寅).其实这些人都与阳明有过往来并结下了友谊.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圣人"人格理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宋儒提出由"醇儒成圣"和由"豪杰成圣"两种途径,前者居于主流,而明代阳明学兴起后豪杰人格逐渐受到推崇,到清初豪杰人格最终形成。本文将呈现晚明清初豪杰人格形成的过程,分析王阳明、王畿、泰州学派、李贽、复社豪杰和清初遗民人格理想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展现儒学士人在社会剧变中勇于任道、明道济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释近三十年来郑玄礼学研究概况,总结现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分析其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尝试论述未来郑玄礼学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第一,郑玄礼学的思想性阐释;第二,礼学史意义上的郑玄礼学研究;第三,郑玄礼学的时代定位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寻根动态     
《寻根》2000,(4):110-111
“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敦煌召开7月29日至8月3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的“200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日、美、法、英、俄等国内外专家学者310人。这是世纪之交国际敦煌学界精英荟萃的一次盛会。大会以总结二十世纪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经验,探讨二十一世纪敦煌学的发展趋势、面临问题及对策为主题。二百余人在大会或小组会上的发言,除了在传统领域有了更深的研究之外,对以往比较薄弱或具有巨大研究空间的领域有较多的关注;除了在微观上继续探…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学研究概况2012年,上海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仍取得相当可嘉的成就。其中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一书在2012年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作者朱惠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词学研究,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