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越忙越要写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来,我們随县县委的写作小組,貫彻湖北省委关于工作、学习、写作三結合的指示精神,从“做”中学“写”,从“写”中又推动“学”和“做”,真是获益不浅。这两年的工作和写作,和我們过去的情况对比一下,基本上可以說是“双丰收”了。一九五七年冬季,我們县委的写作小組开始建立,定名为“群文”。当时小組的成員只是县委书記处的书記。到了一九五九年,写作小組扩大了,全体县委委員都参加了写作小組。現在,全县各战綫的办公室和各公社党委,在县委的带动下,也都紛紛成立起了写  相似文献   

2.
王春霞 《大观周刊》2012,(44):340-340
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这确实是个问题。如今的书不是少,而是多得几近泛滥且鱼龙混杂,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时间又被繁重而无奈的学习考试所牵走,为孩子选择有用又有益的书来读,是每个做家长都会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特·官布扎布先生编创了一部《自己写我这一辈子》引导式回忆录的特型书。这部书从外观上看颇为新颖独到,几乎是正方型的,再翻开,像个大笔记本,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笔记本”,里边有不少的“机关”:每页的天头印有上百字的短语,周边衬托着各种插图、漫画和美丽的图案,而书的正文却是一片空白。原来这是专为老年人撰写回忆录准备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引导式回忆录专用书。该书最近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新聞战线”再三地要我們写篇东西,談一談我們集体写作的情况。一直拖到动手写这篇东西以前,还在受着“新聞战綫”編輯部同志們的督促和鼓励,只好硬着头皮写一点。龔同文,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个集体的名字。这个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員会机关写作小組,这个小組是一九五五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当中成立的。小組的成員年年有些变动,到現在为止,全組共有十七人,这些同志是省委第一书記、省委书記处书記、省委其他負責同志和省委机关的工作人員。这  相似文献   

6.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成都11岁的小学生古立坤因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休学回家。日前,她自写自画独立创作的处女作——10多万字的《魔法士传奇》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她创作的另一部小说《捣蛋天才》一书也即将由该出版社出版。目前,她正在进行第三部小说《尸灵法师》的写作。 孩子的母亲认为,古立坤是个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教育。孩子不能接受现行学校教育,不能强迫孩子继续呆在学校里,否则孩子的想像力会被抹杀掉。何况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中断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中断学习。 “是因材施教、还是‘自取灭亡’?”孩子母亲对孩子特立独行的支持和纵容,受到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但也不乏支付者。 对学校教育的不适应、不信任,导致逃避学校教育学生的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尽管目前这还仅属个别观象,但风起于毫末,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如何看待当今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据《生活报》报道,时下的图书市场都把儿童读物制作成沉重的“礼品”,成套出笼。包装弄得太精制,内容塞得太满,价格又偏高。一套书的价格,常常抵得上救助一个失学儿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费。这些书并没有真正把立足点放在儿童读书习惯的培养和相关的服务意识上,而看中了独生子女这个“商业”题材。 儿童对图书的形式没有自觉的要求,所以儿童图书应当更多地在内容上贴近孩子,而不是让他们手捧“精品”,产生物质消费形式上的优越感。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认为,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不宜过多,应当规定一个适当的比例。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多大才算“适当”呢?未得其详。但那意思是很清楚的: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多了,会使中国人脸上无光,甚或有“崇洋媚外”之嫌,因此应当“自力更生”,以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为主。这些同志一味想使自己脸上光彩,似乎连翻译出版外书的目的也忘记了,在他们看来,翻译出版外书似乎不是为了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只不过是丰富出版物花色品种的一种点缀。按照他们要规定的这种比例,自己人写的书出不来,就不能去翻译出版外书。要想翻译出版一些外书,就必须更多地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不够  相似文献   

11.
“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这里的“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虚写是旁敲侧击,迂回包抄,是实写的必要补充,并与实写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12.
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出版社发挥自身优势 ,在“三农”读物出版发行中扮演着领军角色 ,并在服务“三农”中逐步开拓农村市场 ,壮大自身实力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带着感情和责任为“三农”出书  农村图书的出版发行和农村图书市场的开拓有“三难” :一是作者写书难。目前 ,农业图书的作者队伍主要是专家学者 ,对实用类农业图书存在不太愿写或不太会写的问题。二是编辑出版难。多数出版社都对编辑部门或编辑人员实行利润考核 ,农业图书利润较低甚至赔钱 ,编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三是图书发行难。农业图书利润低、销售难 ,基层书…  相似文献   

13.
沈心 《出版参考》2008,(12):54-54
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大大的“不准碰”,右页隐隐地能看到日记本的锁扣印子,这应该是本日记;可它又有连续好几页的多格图片,泡泡似的对话框东突西冒,这不是漫画书吗?书里字体大小不一,拦腰划了横线的字句居然没有去掉,连“双面胶”、“回形针”的印记都保留着?一翻开怎么已经是242页,不对不对,后面又是第7页?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5.
如今,互联网技术公司同时也是传媒公司.在2016年的一次在线互动活动中,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说:“脸书是一个新型的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公司;同时,脸书也不是一个传统的传媒公司……我们打造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所以我们感觉对如何使用技术有责任.人们在脸书平台上看到的文章不是我们写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所做的,远不止是分发新闻,我们是公众话语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老先生去写通俗的东西是一种浪费,他们为日不多了,应该去写高深的“名山之作”。通俗的东西应该由刚刚出校门的人去搞。当年开明书店出的那些通俗的书也不是老先生写的。作者大多是40岁左右。写通俗的书不是为了去捞一个副教授、正教授的衔,而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事业。我们现在正好缺少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平时,和一些同行谈起小言论的写作,言谈之中,有人常流露出一种此乃雕虫小技,不须费大劲的看法。这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据我的亲身体验,言论虽小,也须掏出全力才能写好。报刊上的小言论,常以“偶感”或“随笔”出现,实际上,说“偶”非偶,并不是作者在写文章时,随便或偶然凑合出来的。我自己深刻感到,要写好一篇小评论,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但有人却觉得,写小言论不过是点滴之学,尺寸之见,不是博学者的弄武之处。我认为,单凭一点浅见寡闻或寻常说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而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广览博采  相似文献   

19.
页码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页码起源的推测中国的书文化由来已久,现今的书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页码来表示书页的次序的,但有书伊始并不是这样。在《辞海》和《辞源》中都收有“页”和“码”这两个字,却未收“页码”一词。而在《英汉辞海》和《汉英字典》中却收入了“页码”一词,分别是;“pagination”和“pagenumber”,并解释为:“用来表示一些书页的适当次序的号码或其它数字或标记。”由此,我们猜想现今形态的页可能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这种猜想的另一个依据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并不是有书伊始便面世,而是在元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才传到中国的。不仅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