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无达诂而有诂,诗无确旨而旨存。古今学人解诗,皆各以己意说之,即以己之志逆诗人之志而己。逆之成理,研之有据,则成一家之言,或有所谓之“误解”,不必弃也。诸家于《诗经》文本有所见,足矣;诗之本义,还诸诗人可也。故本文于诗之《小星》等七篇中文句,或有“误解”,然必揆之以情,度之以理,副之以据,以己意逆诗人之志,庶几近哉?  相似文献   

2.
谈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与才华相比,人的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从小教育和培养。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那么,当前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德育工作呢?一、德育工作重在“导”而不在“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德育则是“己所欲,施于人”。有人把学校德育比喻成“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在德育量化管理制度上下…  相似文献   

3.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4.
【原文】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不若鱼鳌;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 )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物舍其所长,之( )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 )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6.
“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即是说“器在道先”。如果说“立德树人”是教育之“道”,那么信息化就是教育之“器”。“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  相似文献   

7.
(一)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怨,恶人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桓谭《新论》)1.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郭氏曷为墟?“曷”通“何”B.贵己而不用。贵:尊重C.恶恶而不能去。两个“恶”意思相同D.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跟自己)修好2.用“/”标出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结尾句以下列哪句为…  相似文献   

8.
比较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甲]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驳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合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相似文献   

9.
叶昌德 《师道》2011,(7):75-77
堂堂中学语文教师却患有“恐文症”。如此怪事,不可不谓之新奇。据调查,此“新奇”之事还为数甚众。有的甚至己达病人膏肓之境。在此.笔者试图探及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严重后果,然后略施蹩脚“处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诗人邵燕祥,于1986年在美国与台湾同道王拓先生相遇,曾赠以七律一首。中有一联: 海内何妨存异己,人间难得是知音。全诗今已不能记诵,但这两句却一直铭刻在心,而且每一忆及,辄多联想。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来传为名句。王勃言“知己”,而邵燕祥此联则言及“异己”,特定情景不同,自各有千秋。但“海内何妨存异己”,却显得更睿智,更富哲理,更耐人寻味,且似为前人所罕言。异,是个中性字,但与其他字结合为词,就涂上了是非褒贬的色彩,除“异才”、“异行”、“异彩”等具有褒义外,其他则多含贬意或恶意。不忠贞谓之存异心。欲谋变谓之有异志。异端等同邪说,而异己,则大有非我族类之嫌,近于敌人了。所以,一旦谁被目为异己,就往往难被宽容。抗战事起,国内各党各派,虽政见有异,主张不同,但面临亡国灭种之祸,除少数民族败类外,驱除日寇,恢复疆土,其心则一。惜乎以蒋介石先生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私心以中共为异党,视民主党派及非其嫡系者为异己力量,诸多排斥打击,甚至  相似文献   

11.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金山上》有句歌词是“我们迈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唱起来很动听,但什么是“康庄大道”则知者甚少。其实,“康庄”一词还须从古代道路之制说起。古代道路之制中,“康”指五达,“庄”指六达。《尔雅》、《释名》对此都有所载,而且内容相同。《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相似文献   

13.
校事,是三国时代魏、吴两国设立的特殊的官吏。《辞海》给它下的定义是:“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己存稿·校事》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它的职责是作为皇帝或执政的耳目,刺探臣民言行。校事原来并非两汉常设的官吏,  相似文献   

14.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相似文献   

15.
说蝉     
《说文》云: “蝉,以旁(膀)鸣者。”认为蝉是以翅发声之虫。又云: “蜩,蝉也。”考《方言十一》: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蛴,其大者谓之崂,或谓之虫面马,其小者谓之麦(札虫),有文者谓之蜻蜻。”可知“蜩”“蝉”其实同虫而异名。  相似文献   

16.
古人纪年月日,除了用阴阳日历等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干支纪年月日。何谓干支?干支是“干”和“支”的合称,亦写为()枝。刘恕《通鉴外纪》说:“甲乙谓之(),子丑谓之枝。()枝相配以名日”。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也叫天干;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也叫地支。古人用干支纪年月日,是以天干的十干和地支的十二支相配合,组成六十种不同的单位,称为甲子一周,或叫青龙一周,俗称六十花甲子。但干和支相配合时,只能用干支的单数和单数相配合,双数和双数相配合,干的单数和支的双数不能相配。如天干的“甲”和地  相似文献   

17.
古代教育家曾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可见,兴趣是学生最活跃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自不能己”,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而物理这门自然科学,比较抽象难懂,所以能否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引起学生兴趣更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就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这段话不仅写出了柳永、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苟子·劝学篇》是古籍经典篇目,然后世有关该文的注释却颇有可商之处.文章选取了“日参省乎己”和“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两条试作考辨,认为其中“参”字当释为“三”,“傲”字乃“喧噪”义.  相似文献   

20.
二三六 谷 用布或纸裱糊成厚片,用来作布鞋或书套等物,北京话谓之“袼褙”ge bei,河东方言则谓之“褙纸”Peizhi或“谷”gu;“打袼褙”俗称为“抹谷”。为什么“袼褙”会称为“谷”呢?这同我国古代造纸术很有点关系。我们都知道,纸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那么蔡伦当初造的是一种什么纸呢?《后汉书》宦者列传六十八《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