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剑锋老师在贵刊(2004年第二期)发表的《高考话题作文新探》一文有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而且江老师关于“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考生提示了一个写作内容的范围,用不用都无所谓”的阐述,进一步佐证了梁言老师、河北聂益锋老师(“把视点锁定在话题语上”,以免“被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定了目光”)、四川雷声老师(“材料只是话题产生的基础——在写作阶段,我们则完全可以抛开材料来进行写作。”)等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秋红 《教学与管理》2002,(10):26-26
材料一: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反映,学生毕业后仍给老师写信或遇见老师打招呼的并不多见。令老师伤心和尴尬的是,和老师打招呼的为数不多的学生还大多学习不起眼,那些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所谓“优等生”则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3.
材料一: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反映,学生毕业后仍给老师写信或遇见老师打招呼的并不多见。令老师伤心和尴尬的是,和老师打招呼的为数不多的学生还大多学习不起眼,那些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所谓“优等生”则表现欠佳。材料二:报载某校一名平时倍受家长、老师宠爱的“优等生”因盗窃而被劳动教养。案发后,家长、老师大吃一惊。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班上的那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化上。不可否认,“后进生”的转化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艽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5.
材料的结构与层次——聚焦科学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老师: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正是目前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区(发现区和自然区)中的材料(包括工具)而言,对幼儿的探究和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材料之间的内存联系上,主要涉及同种材料的层次性,不同材料间的联系与层次性,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不同材料之间的存在联系等问题,要理清这些“关系”问题,需要对材料的结构与投放方式,幼儿的兴趣需求与关键经验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苏重爱 《小学生》2006,(9):42-43
静玉笑起来脸上总是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一想到考试,我的头就会痛起来。” 虽然有相同的苦恼,但是对静玉而言,考试好像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 “只要尽力就好了,不要太担心。”静玉说,仿佛考试没什么大不了。 “下一节课是美术,我忘了带材料。” 其他同学正为了没有带材料而着急的时候,只有静玉像是没有任何烦恼一样干净利落地挨了老师一板。挨完手板回到座位时,静玉也是一副笑脸。 “崔静玉,你没有带材料挨了手板,还笑得出来?你那张笑脸是什么意思?” 在生气的老师眼里,静玉的笑容可能让他觉得更生气。 “你是不是觉得老师的这一板没什么意义,下次还不打算准备材料?” “不是的,是下次一定会准备的意思。” “刚开学的时候,静玉和老师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争执。可是现在,老师知道,开朗的静玉在挨打之后,也不会哭丧着脸。 “你写的是什么答案啊?都错了啊。” 批评完静玉之后老师也会笑,当然,静玉也会笑。 “我喜欢静玉不生气又很开朗的个性。”老师甚至说过这样的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笔者拜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9期刊载的唐云波老师的《文艺复兴》教学案例,深为唐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巧构思折服。案例中,唐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娴熟而到位,且精于教法的选择和材料的灵活运用,实为有效教学精彩的典型案例,笔者不揣浅陋,围绕该案例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邵旭光 《科学课》2009,(8):26-27
片段一:探究蜡烛的变化 师: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你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让蜡烛发生变化?小组商量一下。  相似文献   

9.
张松涛 《高中生》2012,(4):13-13
1.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 写文章可能要用到若干材料,两个材料之间不能直接罗列,而应该适当加入过渡句(段)。 例1那是我们刚上初二时.学校来了一位英语老师,学校安排她任教我们的英语课,并兼任我们的班主任。她虽然是我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3月26日——福州二中教学公开日,记者在高二(2)班英语课堂上看到了这样新鲜的上课方式: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并提供音像、文字材料,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学习,一有问题,当即发信息向老师请教;同时,老师可以即时组织水平相当的同学通过网络讨论问题。这样,在四五十人的大班里,老师也能做到小班化,因材施教了。  相似文献   

11.
舒丽 《学前教育》2022,(11):52-53
幼儿园大班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开展“开心晾晒”的主题活动,为了更好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共育,老师倡导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搜集各种可以晾晒的果实,丰富活动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情绪特别高,每天都能讲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尝试和孩子一起画游戏故事,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位科学教师说过:“没有材料,就没有探究。”在科学课堂上,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一个情境,一项探究。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准备材料、积累材料、携带材料是工作的一部分。科学老师的行囊里总是装着科学材料和一颗与科学贴近的心。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具体化评定,即对一个小学生的品德评定不是仅依靠几句话或一件事来说明,而是把本学期以来这位小学生所做的每件好事、品德方面的点滴进步或成绩甚至偶然发生的过错等都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存档,老师再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总结性评语。这样具体化的评定,使家长、老师或其他同学通过这一份份具体真实的材料,就能较准确地了解本学期这位小学生的品德状况,为老师、家长制定和实施下一步的品德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经常听到别人讲小学自然课的“难上”,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要准备许多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如果要找齐所有的东西,那老师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大。而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学生又如何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呢?于是,很多老师想到了让学生准备材料。做得好,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会变成了一个体验的过程。但在平时的操作中,我们也会走入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材料型作居多。因此,材料作也就越来越受到老师、学生们的重视和青睐。“读后感”就是材料作中的一种,是融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的体。写好“读后感”是写好材料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课堂遇险记     
刘殿学 《小学生》2007,(2):20-24
星期五下午,临放学,语老师到教室来布置下一周作练习。这一次,老师没有统一命题,也没有给材料。说让大家自由发挥,爱写什么写什么。字数不少于六百。下周二交上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刊 1999年第 9期上卢达作老师的“操作显微镜的一些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一文后,对“学生实验时,常凭借自己的一些错误经验操作显微镜,教师有必要及时予以纠正”颇有同感。但对卢老师谈到的第四点:“观察时,以标本材料为对照目标粗准焦螺旋定位快……。”笔者进行了多次实践,效果不太理想。原因是按照卢老师的做法,当用左眼注视视野,出现杂物物像后,粗准焦螺旋就定位了,也就确定了焦距。再移动玻片,由于“杂物”的厚度与观察材料的厚度不一定相同,焦距也就不一定相同。这样,即使观察材料的物像移到视野范围内,也会看不…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5,(4):41-41
星期天,假期里,抽出一点点玩乐的时间,搜集一些简单的材料,为老师做一份简单的手工小礼物。哇,想一想就是一件很爽的事情,老师一定会为自己的妙手惊讶,自己心里也很乐乎。还等什么,快动手吧!  相似文献   

19.
《捆支架》教学纪实及评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四册第十五课)执教者付桂敏评析者刘云来师:这节自然课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生:有木棍、皮筋。师: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实验的名称叫“捆支架”。(板书课题)现在,老师...  相似文献   

20.
每年中考来临前的一段日子里。总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较量:一线老师在作文复习时总是拼命地猜题、压题;出试卷的专家、老师又绞尽脑汁地反猜题、反压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每年的中考作文改卷中。总会有数量不少的“套作”作文。据调查,中考作文选择议论文文体的考生所运用的材料多为死人、古人的材料,他们无视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