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夜经济"作为一种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甚至投资环境好坏的标志.揭示"夜经济"内涵及发展"夜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以张家口"夜经济"的发展现状为例,提出了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打造特色"夜经济"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1.区别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球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吹寒""寒声"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如宋姜夔《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唐高适《燕歌行》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唐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望,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宋范仲淹《御街行》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像这样一些词作中的"寒"字,  相似文献   

4.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是著名的楞次定律.定律虽短,但其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学好"电磁感应"这一章,意义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5.
一、"感受黑夜"夜拉练主题活动介绍 2000年8月14日、18日晚上,参加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的高一新生蓄势待发,在佘山军训营地外举行了主题为"感受黑夜"的夜拉练活动.学生们在盛夏漆黑的路上,一身军训服,身背背包,胸佩胸卡,开始了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夜拉练.夜拉练队伍循着绘制的行军图,历时2个多小时,走完了12.5公里的行程.夜拉练结束时,留在营地的病弱学生敲锣打鼓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热烈隆重、感人至深的欢迎夜拉练学生凯旋的仪式.在夜拉练过程中,学生设岗查哨井然有序、有板有眼;学生面对黑夜、面对旷野、面对朗月和繁星,聆听四周虫鸣的交响,吟哦内心的体验,丰富新鲜的感受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无题·相见时难>深情绵邈,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通篇如泣如诉,抒情语气十分明显.关于"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中,"夜吟"者是谁、吟什么、以谁的语气言说等,诗评家们的解释多有不同,教师亦各有其说,学生更莫衷一是.这说不尽的"夜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侧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闲来随便翻翻,见<艾子杂说>里有这样一则寓言:龙王下令,水族有尾者斩.鼋夜闻之,"惧诛而哭". 虾蟆亦哭.鼋异之,问其故.答曰:"吾今幸无尾,恐究蝌蚪时事也".这则寓言,言简意赅,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笔者作为一名教师,读后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1分"的愧疚     
有一件事情,它占据我的内心,让我无法释怀,心中总感觉有点失落,有些愧疚. 那是中考改卷之时,有一道关于雨的题目,要求写出关于雨的诗句两个,其中一份试卷有这样的一句是: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七册《年、月、日》这部分教材,篇幅虽然不大,概念却有许多,不少概念还很容易混淆,教师稍有疏忽,就容易在教学中失误,使学生形成错误概念.例如,教"昼夜"这一概念时,一些老师说"一昼夜是一天一夜,即一日,时针正好要走2圈,所以一昼夜是24小时".这样教,如果以后问学生"一天等于多少小时?"不少学生便回答说"一天等于12小时,因为一昼夜是一天一夜,是24小时,把24小时平均分成两份,一天是12小时,一夜也是12小时".这便是教学中的一种失误,致使学生得出"一天等于12小时"的结论.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必须指出"天"与"白天"的区别."一昼夜"应解释为"一个白天与一个黑夜",不是"一天一夜";我们平日所说的"一天",就是"一日"或"一昼夜";  相似文献   

10.
翻开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看第十一卷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洞房花烛之夜,新郎秦少游被新娘苏小妹"闭门推出窗前月"的对诗难题弄得一筹莫展,冥思苦想至三更鼓响,仍难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2.
林革  徐桂平 《初中生》2005,(19):38-39
关于等量代换,也许你并不陌生.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故事是这样的: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文武百官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束手无策,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曹操八岁的儿子曹冲献上一计,简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先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在吃水线作上标记,然后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往船上装石头直到吃水线为止,这样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用的方法就是"等量代换",即用相同重量的石头来代换大象,从而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杭城街头,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脚下的滑轮宣泄着青春,定义着快乐,他们就是"66族"(即溜溜族)."66族"其实就是轮滑一族,天气晴朗的时候,在西湖边和武林广场,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通常酷爱"刷街"结伴而行,飞驰而过,骄傲地把行人甩在身后.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活跃、这样的创新,大家普遍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不断发展,即达到以"本"为本,读写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课本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这个注解可以看出,"高危"的解释即"高而险",对这个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高危"的意思应为"高",也就是说"高危"在这里应是同一个意思:"危"即"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当音乐活动中出现幼儿"失控'时,我们要反思什么? 1.教师准确的游戏性指令语言非常重要."失控"常常是幼儿兴奋引发所至.如引导幼儿玩"薄饼"音乐游戏,教师的指导语是:"我们怎样用身体变成一个圆圆的大碗呢?"孩子马上反应: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即变成一个碗).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一旦手拉手扯圆,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兴奋不已的"扯圆"现象.有经验的老师,一句"呦,快、快、快,碗破了",就把孩子引回需要的圆上.可如果老师说:"把圆拉大一点.",幼儿"哗"一下无限大;"拉小一点."又"喔"一声挤在了一块儿.为什么?原因是,前一位老师有很强的游戏意识,始终把幼儿引入情境,而后一位老师的潜意识里只想到我要这样教你.  相似文献   

19.
王石川 《语文新圃》2008,(12):37-38
2008年,像"雷"这样流行的新鲜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很黄很暴力""朱坚强""俯卧撑""打酱油"" "等等.这些"雷词儿"往往一夜走红,瞬间遍布大大小小的中文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20.
刘苹 《现代语文》2007,(7):17-18
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及表现 (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 "音节语素化"也有学者称为"语素化音节",关于它的定义,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上.教材第三章(P151)指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种提法从总体上指出了音节语素化的实质,即音节升格为语素.但善于再思索的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音节是怎么变成语素的?"不表义的音节"具体又指哪些音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能从此定义中得到解答,显而易见,这个定义是不完备的.笔者在这里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音节语素化,即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使交际目的一种语言现象.这里指明了音节语素化的动因,音节的所属范围,音节化为语素后的作用,从而给人的一种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