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杰颖,现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主任、经济环保广播总监。她自1991年硕士毕业在广州电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战斗在广播新闻第一线。十多年来,她坚持深入社区、深入生活,用话筒录下群众的呼声,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大胆讲,讲来一个奖》、《股市中“网络神话”的冷思考》等优秀作品连年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广东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级奖励;在国家和省级新闻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在1995年获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广州市首届优秀中青年新闻出版工作者奖励,1996年获广东省优秀记者最高荣誉奖“金枪奖”,199…  相似文献   

2.
王均 《记者摇篮》2005,(9):29-30
广播剧《寻找》、《呼唤》先后获省第八届、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省优秀广播剧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研究会一等奖.这是全局、全台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我创作两部广播剧剧本的实践谈一下有关精品创作的体会和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非常重视广播文艺精品的创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广播剧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实现七连冠;连续十一年获得“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历年的“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无一漏项。本文从历届天津文艺广播获奖精品专题入手,分门别类地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等方面,总结了天津文艺广播节目多年来获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程锐 《中国广播》2008,(4):37-42
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由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共同选送的作品《追逐太阳的青春》荣获了“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这对于西藏台和唐山台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两台记者长达十年追踪、关注一桩新闻事件,通过扎实的采访,精心的提炼,艰苦的创作才成就了这样一部广播精品!  相似文献   

5.
无锡广播中心有十三个作品获得1999年的全国奖和省一等奖。其中3个是国家级政府奖,7个省级政府奖一等奖,还有3个是省“五个一工程”奖。如此创优丰产,在无锡广播史上是空前的。可以说,每个大奖的背后,都凝聚着创优者的一番酸甜苦辣。兹将其成功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做精品节目需下苦功夫 《扬创新之帆,搏击世界潮流——三毛创立国际著名品牌纪实》终于获得了1999年中国广播新闻奖二等奖。这是无锡广播中心新闻台记者郑功继96年《情寄吕梁》之后的又一个全国二等奖。自94年至99年,6年中他获得6个省级以上大奖。一提起节目创优,他就来激情:“做精品节目是一种乐趣,可以把个人的才干、追求尽情地体现在作品的采制过程中,所以再苦再难也是甜!”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7.
人到中年的张云平,苦尽甘来,今年可谓双喜临门,以他连续三年荣获山西省最高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业绩,顺利通过晋升主任记者技术职务的评定;又以他具备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而荣获山西省百佳记者、忻州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是忻州日报社有名的编、采、研“三栖能手”。  相似文献   

8.
我们站的广播评论《自备柴灶自升温》,在1990年3月份全国第八届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至此,我站自1984年以来,已有12篇广播评论在省市新闻单位和市以上广播优秀节目评选中获奖,其中有两篇获得全国优秀广播节目奖。有朋友问我:“你们一个县广播站,是怎样抓广播评论的?”我作为站负责人、评论编辑,想就此谈点体会。一、确定评论在广播宣传中的地位。县  相似文献   

9.
以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捕捉重大报道题材李彩英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优秀广播作品评选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采制的录音报道──《挖墙脚的人们》,以其题材重大、内涵丰富深刻、社会反响强烈和广播特点鲜明等优势,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这...  相似文献   

10.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1.
听,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最能体现广播这一特点呢?是音响。音响体现了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精品常常产生于带有典型音响的录音报道中。那么,怎样捕捉,挖掘典型音响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记者在采访对象面前要树立平易近人、谦虚和谒、真诚可亲的形象,营造出与对方融洽、合谐的交谈采录氛围录音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能否采录到生动、活泼、自然的人物谈话音响(这是报道的主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记者在采访对象心目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体会是:记者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12.
高原 《东南传播》2011,(6):3-I0001
春夏之交的五月绿意盎然,从国家广电总局传来喜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少儿频道(棒棒TV)获得2010年度少儿精品发展专项基金项目评审的优秀少儿频道一等奖,这是棒棒TV在连续四年获得二等奖之后的一次飞跃,是总局对频道多年来在频道影响力、品牌认知度、少儿节目理念等方面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3.
《广播节目策划论》于今年5月出版了,该书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广播节目策划理论的专著,又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广播节目策划指南。它对于各台、各类型节目实施精品战略,促进精品节目的生产,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主持或参与节目策划的主持人、编辑、记者提高策划水平,是有价值的参与书。  此书作者李东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副总编辑,有30年广播实践经验。李东专著:《广播节目策划论》出版@乐之  相似文献   

14.
那世钢 《视听纵横》2005,(2):105-106
台州人民广播电台于1999年9月9日开播,五年来坚持狠抓创优出精品,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广播长消息《民工拿多少工资不再是老板说了算》在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在已评定的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中,第一次有台州广播的声音回响。同时,在浙江好新闻评奖上,不仅打破了一等奖零的记录,而且获奖面扩大。仅2003年度就获得省级新闻奖一等奖2件;  相似文献   

15.
广播评论是一个广播电台节目的旗帜,也是新闻奖评选中的重头。笔者创作的广播评论作品曾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还有数篇曾获得省级新闻奖一等奖。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如何创作一篇优秀的广播评论。  相似文献   

16.
毛金玉 《新闻知识》2002,(12):19-21
去年以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发挥广播优势,积极组织宣传,收 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省电台记者 以良好的素质,善于发现和捕捉创 优选题,善于抓住创优机遇,采写 和制作了大量的优秀节目和精品稿 件,在提高报道质量的同时,赢得 了创优的突出业绩。省电台在第十 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两 个二等奖,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 奖”评选中获得一个二等奖,在 “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 评选 中,获得一个一等奖,在“中国 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评选中,获 得两个一等奖。在全国性评选工作 中,一年获得六项大奖,档次之 高,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这是  相似文献   

17.
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同事贺金哲合作完成的作品《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荣获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国际问题报道的实践以及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谈谈自己对如何打造国际报道广播精品的体会。第一、牢固树立精品观念新闻报道讲究客观、真实和时效性。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往往比较重视从这三方面来着力,希望能抢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所采访到的新闻报道给受众。随着通讯手段的改进,各新闻媒体在时效性方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给记者的报道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抢时效,记者在报道时,经常着力于把…  相似文献   

18.
广播记者是新闻创优的主要执笔人和宣传者,优秀新闻的完成过程是要求广播记者根据自己所见或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人物用恰当的唯美的文字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对广播记者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想通过对记者素养在新闻创优过程中的重要性谈谈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要求广播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而从新闻创优的过程中来彰显记者真善美的高贵素养。  相似文献   

19.
2000年金秋十月,江西省第二届“十佳记者、编辑”评选揭晓了,宜丰电视台台长胡志强榜上有名。喜讯传来,同事们为他高兴、更为他坚韧不拔、刻苦求索的敬业精神赞叹不已。 胡志强自1992年公开招聘进台后,他在基层声屏一线摸爬滚打,练就了扎实的业务功底。由他主创的广播电视作品先后有22件次在地级以上获奖,其中有12件次在省级以上获奖。录音专题《悄然兴起的民间流通联合体》获199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对农村广播优秀节目二等奖和 1998年度江西广播奖一等奖;电视新闻专题《村民质询会》获1999年度江西新闻奖…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台除了新闻节目以外,大量的是广播专题节目。广播专题节目如何吸引住听众?能不能把每一次节目都办成精品节目,靠精品节目来吸引听众呢?拿湖北电台来说,五个频道的节目时间加起来,每天播出100多个小时。如果要求编辑记者把每一次节目都办成题材独特、角度新颖的精品节目,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如何把我们每天播出的大量的主题和内容一般化的这些节目,办成听众喜欢听、听了还想听的节目,这是在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我们广播人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