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危害。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和演化路径,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只要善于从利益的视角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从技术角度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扩大和深化,从管制和法律的手段来扩充网络群体性事件诉求的渠道,就可以有效缓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部分,已日益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开始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建立起了应急机制。基于目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的现状,文章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以及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取得的成就,而后着重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种不和谐的社会事件,使得整个社会的安定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这就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什么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这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什么?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现状又是如何的呢?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的,即可以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所有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络舆情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地研究网络舆情应对,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规律的分析,揭示网络舆情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变动机制。探究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系统所必须的功能和所需要用到的情感倾向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向着更为复杂的趋势发展.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出发,就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引导策略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全面把握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进而为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完备的社会心理发泄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遵循普遍性的形成机制,网络作为重要变量在机制的各个环节发挥新的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体现出"网络最优选择策略"。通过对参与主体的类型学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两种社会效应:失范倾向与公共性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治理迫在眉睫。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危机属性,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应从观念意识、信息沟通、法律法规制定、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以期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损失,获得民众的支持,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及政府的信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Internet发展历史中的大事,总结分析了推动Internet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阐述Internet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v6的无线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能够更全面、更清晰、更灵活地查看到所发生的事件过程,并可跟踪定位可疑目标,是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国家重点应用项目,该系统在笔者的积极努力下开发成功,并且已经在26届大学生运动会成功实施并运行。本文就该系统的设计、研发及应用进行了探讨。该系统涉及到了IPV6、3G、高清视频、分布式录像等四个方面内容。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提高了安保质量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提高信息的共享度,加快了信息的交互和工作的协同,提高了组织和管理大型活动的能力,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E-business technology has obviously stimulated the wide use of online Internet Services whose increasing number has stimulated much research effort toward online Internet Service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also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Service oriented systems. Traditional software developing paradigms, such as waterfall paradigm or prototype paradigm, have problems with adapting to the challenge of online s…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的假设,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扬州地区7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从生活事件量表的六个维度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已被运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中,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也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怎样把互联网中的平台基础创新和丰富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中,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以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发展为时代背景,对互联网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创造出全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上表现为前期组织的隐蔽性、利益冲突的主导性、迅速蔓延的扩散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在身心、思维、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的矛盾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发性、偶然性、现场无组织性、匿名性、失范性、短暂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特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态势上表现的特点有引发的诱因越来越多样,反复性、模仿性、组织性显现,网络作用凸显,社会影响度增大。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社会、高校和高校学生群体3个层面的负面影响,可导致"三输"局面。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direct and unrestricted access to the Internet had on a group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the naturalistic inquiry paradigm,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arriers these teachers encountered when using the Internet, how and when they elected to use the Interne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ir continued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transitions they experienced from using the Internet. Data collection was based on Patton's (1990) three approaches to interviewing; data analysis was based in part on Miles and Huberman's (1984) model of data reduction and display and on Spradley's (1979) task of domain analysis.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require ongoing Internet training, technical support, home Internet access, and time in which to learn and incorporate the Internet into their classes; that Internet use can increase teachers' self-esteem and improve their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nd that use of the Internet by teachers encourages them to restructure their classes and schedules to accommodate Internet resources within their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改变生活近年来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身边的智能穿戴到我们所居住的房子以及其中的家具都与物联网有关。物联网技术就是基于事物嵌入一个智能芯片,同时借助于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能随时随地与物交流,或是物与物交流。物联网的用途广泛,目前可用于交通运输、教育、智能家居、环境监控防护、工业流程、医疗检验等,可以说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物联网。物联网目前正处在一种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物联网今后的发展,文章侧重阐述5G时代RFID对于校园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has been advocated by many science educator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is review examines relevant research on this topic. Sixty‐five papers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The review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wo major categories: (1)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 and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such as demographic background, prior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and (2) the learning outcomes derived from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such as attitude, motivatio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 change.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view. For example,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is equally favorable, or in some cases more so, to learning for female students compared to male students. The learner's control is essential for enhancing students'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toward learning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appropriate guidance from teachers, moderators, or the Interne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tself is still quite crucial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on students' metacognitive reflections,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worldview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此需在供应链管理(SCM)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工会服务建设。文章简述了“互联网+”时代工会组织的“数字化生存”,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工会服务的现实影响和基于SCM的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的创新思路,总结了基于SCM的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