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张跃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7):160-160,F0003
一谈到德育,人们往往会想到报告会、讨论会、校会、班会以及政治课教学,这是狭义的理解。其实,道德教育的天地广阔得很。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尊重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创设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架设沟通的桥梁,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德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认识与张扬,打开生命的视阈,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寻求学生的道德心灵秩序的平和,才能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认识与张扬,打开生命的视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寻求学生的道德心灵秩序的平和,才能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德育工作在是学校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应以科学有效的方法统领德育工作,以育人为中心,不断创新德育评价手段。本文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从“奖励卡”及“心灵超市”两方面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指导,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以期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秦选强 《班主任》2005,(6):10-12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这是人本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双语教学要以德育工作为根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风俗,以此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润物无声,小事上彰显德育真谛;汉语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9.
刘绪娥 《湖北教育》2011,(10):36-36
近年来,郧西县城关镇城北初级中学积极推行自主教育改革,开展德育“阳光工程”,以“尊重学生走进心灵,搭建舞台享受成功,激励赏识共同成长”为德育理念,演绎出许多让人思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个体、尊重多元,但也给德育带来了困惑.本文对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思考,提出在多元时代下德育所应坚持的德育阵地:道德取向的"和而不同"、道德主体的"学生中心"、德育途径的"对话道德",使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时代下依然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朱桂梅 《师道》2013,(7):73-74
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是学校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尊重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欢乐、苦闷、欲望和困惑。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在于呼唤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复归。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这种美丽的教育理念.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呢?  相似文献   

1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如何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健全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去,真正有效的德育表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本文就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中队建设,提高队员综合素质,创建和谐中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堂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德育"的因素,这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用尊重、宽容、理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无形的、有形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推进德育,进而提升学生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促使其心理能量日益强大,道德素养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德育效率低主要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失去了主体对象,片面追求理想道德.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进行,在理论上可以考虑构建一种不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来取代现行的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在实践上要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力求找到师生心灵共通的契机,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框架.  相似文献   

16.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把德育的要求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并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逐步呈现出来。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德育模式,就是基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用文化来引领德育,用文化来浸润德育,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从而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文化德育模式较之其他德育模式有其关注生命、尊重人本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相似文献   

19.
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已成为解决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德育要想真正走进真实的生活,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德育的生活化,不能仅为学生营造一个教学生态,不能不让他们接触真实的道德冲突.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是有层次的,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经验中培养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20.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片面地理解道德,将道德等同于规范,强调规范的制度性和服从,甚至将道德条文化,让学生进行诵记和操练,道德教育失去人性本质内涵,道德教育成为驯化德育。而道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言传而不身教,甚至是行为失范,造成学生道德天平的失衡和心灵的迷茫,要有效进行德育,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根本目的,要重视并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让德育回归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