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医疗档案等方法对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体能主导类项目的232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体能主导类项目的力量、速度和耐力3个项群分类,分别给出了各个身体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其排序,并对不同项群之间身体部位损伤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3个项群内部各自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部位、损伤次数和发生率的排序均具有相似的规律,各个身体部位损伤的分布在同一项群内部的不同项目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项群间运动项目的损伤部位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运动损伤具有"项群现象",运动损伤可进行项群划分,便于运动训练管理及优化后勤保障从而保证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的损伤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短道速滑运动损伤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认识到短道速滑是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与专项运动技术特点、训练安排、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其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对伤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篮球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82年以来国内学者有关篮球运动损伤的研究。从不同层次篮球人群的运动损伤,篮球运动损伤经常发生部位、篮球损伤原因,以及篮球运动损伤的特点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出当前有关篮球运动损伤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探讨篮球运动损伤发生规律,推动有关的研究更为全面、精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粤西地区部分高中体育高考田径训练队的运动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对他们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和损伤部位以及造成损伤的主要运动项目。探讨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规律和特点,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损伤的部位、损伤的性质以及引起损伤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年丰 《体育世界》2011,(11):34-35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指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的部位与参与的项目及其技术特点密切相关。运动医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及缺乏运动对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性科学。它内容囊括了与运动有关的所有医学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运动医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经验相结合,阐述与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有效处理以及预防,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避免因处理不当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一、排球运动员肩关节和膝关节损伤调查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及之后发生的各种伤害及并发症,可分为急、慢性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安排,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宋军  曾秉璇 《体育学刊》2011,18(6):104-107
以广州地区9所高校的1 537名男生和2 855名女生为对象,对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女生;而且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与参加的具体运动项目有关,如女生在跑步、跳高等运动项目中的损伤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足球、篮球和武术等项目中的损伤高于女生。此外,男生肩部的损伤高于女生,而女生足、趾部位的损伤高于男生。对运动损伤性别差异的原因研究还表明,男性在疲劳状况下仍继续运动可能是导致其损伤率高于女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和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学生精力充沛,热爱运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但是运动损伤也经常发生,尤其在运动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最高的是软组织挫伤,其中肌肉挫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韧带、肌肉拉伤、骨折和脱臼、脑震荡及其他损伤。皮肤擦伤也占较大比例。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男生的运动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年龄越大,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就越高;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的种类密切相关。一、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1.准备活动不充分  相似文献   

10.
<正>运动损伤是指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解剖损伤或生理紊乱的一类伤害。损伤类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及软骨损伤,神经血管及器官等损伤。运动损伤与日常损伤相比,多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运动水平、运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难免会遇到不同情况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预防、减少或避免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运用运动医学领域中研究流行病的方法,对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点及致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男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运动损伤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青年冰球运动员和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膝关节、腰背部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运动损伤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扭伤、擦伤、挫伤及摔伤较为常见;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伤病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动作技术失误是导致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对国家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陆训期间的伤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运动损伤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膝、踝关节;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运动损伤知识和场地设施原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三大因素;损伤多以扭伤、挫伤和突发性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13.
鲍克 《体育科研》2013,(4):43-46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时的损伤发生规律,为预防和降低跆拳道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参加2011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的237名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时损伤总体发生率为13.1%,男显著高于女(P<0.01);男子损伤发生部位依次为下肢、头部、脊椎和上肢,女子损伤部位集中在下肢和头部;男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依次为扭伤、挫伤和撕裂伤;女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挫伤、扭伤和拉伤;损伤机制主要发生在受到对方腿击时,其次出现在出腿进攻时,男子更倾向于在被对手出腿击中的情况下发生损伤。结论:新规则实施后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减少,与下肢相比,运动员头部损伤比例增加,运动损伤类型较多,损伤机制多发生在运动员实施高难动作的对抗环节,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运动素质、完善技术动作、加强对抗性格挡训练是防治损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在使用鞭腿技术动作时,支撑腿踝关节运动学特征所出现的差异,探求运动学特征与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的关系。方法运用VICON Nexus 3D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地面测力系统,对23名不同运动等级男子散打运动员在使用鞭腿技术时支撑腿踝关节的动作轨迹进行采集,依据运动链原理将运动轨迹划分为启动、击打、回收3个时段,利用VICON Polygon分析软件对每个时段踝关节的角度、角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击打过程中,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踝关节的运动方向一致,踝关节的活动度却出现了差异,启动和回收时段的内翻角度存在显著性(P<0.05);一般运动员踝关节的动作时间、位移均大于优秀运动员,启动时段的动作时间、上下位移、动作速度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支撑腿踝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优秀运动员踝关节运动轨迹的稳定性整体上好于一般运动员;运动学特征与引发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存有关联,一般运动员因踝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引发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启动时段是引发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风险的最大时段。  相似文献   

15.
散打是一项具有强烈对抗性的运动,散打比赛既是双方实力的较量,又是双方谋略、临场指挥思想优劣的较量。在赛场上的斗智斗勇,表现出与战争形式的类似性,散打战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军事学和谋略学是密不可分的。《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教练员、运动员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战略思想并使之成为散打运动的战术谋略,正确地把握对手和自己的形势,将会为散打比赛训练带来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对散打运动训练科学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模拟比赛情景训练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注意分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名优秀散打运动员为被试,以散打比赛情景片段和两种刺激信号为素材,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模拟比赛情景训练过程中注意分配值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比赛情景模拟训练对优秀散打运动员训练的效果.结果表明,比赛情景模拟训练能有效提高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优秀散打运动员注意分配技能提高的进程是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的;在散打专项情境中,教练员施以观众声音因素的干扰并不能影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注意分配能力也相应表现出较高水平,说明散打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水平的注意分配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摄像解析法及试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出拳时间进行试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出拳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0.251秒、0.174秒。武术套路、散打运动员出拳平均预动时间分别为0.392秒、0.476秒。测试中武术散打运动员反映时间占据优势,而武术套路运动员预动时间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拳到达预定位置。从发生动作反应开始到最后击中目标,武术套路运动员与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原地出拳项目测试中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进步出拳项目测试中差异具有显著性,武术散打运动员全部完成动作所用时间较短。换言之,在实战条件下,武术散打运动员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张路萍 《体育学刊》2006,13(1):72-74
对拳击、散手运动员手部的运动损伤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介绍了几种训练和比赛中预防手部运动损伤的绷带固定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3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分别对其进行10s、30s、60s最大持续运动能力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所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研究显示,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表现出明显的项目特征,即具有较强的磷酸原、糖酵解代谢能力和较强的最大做功能力;性别差异明显;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差异明显,男子之间的差异程度大于女子运动员。提示,武术散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主要运用心理测量法,采用"注意力测验(AT)"作为测验工具,对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优秀与一般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注意特征整体水平具有差别。其中,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广度水平高于一般运动员,但一般运动员的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则好于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