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2.
“辛”、“幸”字形相近,字义不同。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把它们进行对比,并反复强调了要注意的地方,可学生写错用错者仍不在少数。我认真琢磨,发现这两个字挺有特点。后来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待学生读熟后,我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先是默然,继而踊跃:“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靠辛勤劳动换来。”我又在“辛”、“幸”上面分别用彩色粉笔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  相似文献   

3.
《惠阳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所载陈师旅同志的《汤泉飞瀑,东坡三游》一文(以下面简陈文),其中两处稍见欠妥,有待高榷,现略陈管见如下:其一、陈文在谈到汤泉的九龙潭和飞瀑时,引用了苏东坡的原文,照录如下:“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作者对“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一句,作了如下的解释:“‘缒石’即‘坠石’;‘不得其所止’就是探不到底的意思;‘五丈’是个约数,极言潭深”。其实,“缒  相似文献   

4.
教学自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们说:“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英语,享受英语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与他们一起好之和乐之,引导他们从“学习”英语进入“享受”英语的境界。多设计教学活动我总喜欢在课内活动上多动脑  相似文献   

5.
说起“想象”,我还得谢谢儿子,是他让我知道了想象的妙处。小时候,儿子很喜欢涂鸦。有一次,他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你画,你画。”于是我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汉字“一”,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儿子拿着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对,这就是‘一’。”从那天开始,儿子对“一”可谓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看书或看报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在上面找“一”,每找到一个“一”就会开心半天,而我也总会及时地给予表扬。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个破折号,兴奋…  相似文献   

6.
眼下食客时髦说“买单”。一日,有位香港来京观光的朋友问我:“回到大陆,不论在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北京,常听说‘买单,买单’的,不知‘买单’作何解释?”我说:“老兄您是明知故问吧,‘买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香港朋友说:“我们那里管结账叫‘埋单’,即服务员在临结账时,将账单放在托盘里,上盖方巾,送到东道主面前,东道主撩开方巾一看便知应付款额。如此用布盖着账单谓之‘埋单’,非‘买单’也。”听完港友一席话我对‘买单’的来由才有所悟。“买单”与“埋单”@金晶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动脑。常说“心之官则思”,“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都要变成拨动学生心弦的手指。手指一动,心音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错误。但准许他们把话说完,如有个学生在自学笔记中提出“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个‘小’是个什么东西?”然后自己回答:“我认为这个‘小’就是七品芝麻官儿。”当时我  相似文献   

8.
我姓“钉”     
“‘钉子’,早上好!”一进教室,寇宏昱就冲着我叫。我刚想回击,谁知范明源也冲我喊:“‘钉子’,‘钉子’!“”钉子”是我的绰号,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我姓丁嘛。说起我这个绰号还有一段来历呢!有一次,班长寇宏昱捡到了一颗奇形怪状的小钉子,就当宝贝似的放在桌角上面。然后,她笑嘻  相似文献   

9.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晚上,我把香喷喷的烧鸡掰成小块码在磁盘里,叶圣陶先生从行囊里掏出一小瓶白兰地,两只外陶内瓷的宜兴小酒杯,两副楠木筷子,斟满酒,递给我一杯,说:“慢慢喝,边喝边聊。”话题又回到了地名,我问:“除了‘左阜右邑’,还有什么规律?”叶先生说:“知道有个叫‘蒙阴’的地方吗?”我说:“从读者来信的信封上见过,是山东省的。”叶先生问:“知道附近有个山吗?”我试探着回答:“是不是有座‘蒙山’呀?”叶先生说:“对了。那‘蒙阴’是在‘蒙山’的哪一边呢?”我一琢磨,“这房间向阳,是朝南的。‘阴’与‘阳’相对,‘阴’应该是北”,就回答说:“它在‘…  相似文献   

12.
生日     
生日年年过,然而最难忘的是我过10岁生日的情景。那天是星期日。早上,我被闹钟催醒了。爸爸妈妈呢?起身以后,发现桌子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头一个字藏在‘长江’和‘长城’里,第二个字躲在‘微风’里,但不在‘微笑’中,最后两个字是‘公园’。怎么样?好想吧?早饭不用吃,8点到门口等,再见啦!”  相似文献   

13.
我跨进一家新开张的“冠军餐厅”,裁判模样的女服务员马上跑过来问:“您选择哪一项?”“哪一项?”我看了看柜台,上面的面包做成了拳击手套的形状,蛋糕很像举重用的杠铃,我回答说:“我参加‘举重’和‘拳击’,另外我想喝点土豆汤……”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一次,我指着走廊上两排雪白的瓷砖墙壁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这上面可画些什么?”“老师,我们来画《小蝌蚪找妈妈》吧!”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一起这样回答。原来,他们刚听过这一故事。我马上表示同意:“好啊,我们用画把‘小蝌蚪是哪儿求的’‘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画出来。”  相似文献   

15.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奶奶告诉我:“不要随便吃草地上的野莓子。上面有‘蛇吐的唾液’,吃了会中毒,还会被蛇报复。”  相似文献   

17.
孩子们特别爱做“和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这天,孩子们又“缠”着我:“老师,我们想和字宝宝交朋友。”“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拿出一大叠字宝宝说,“今天,老师请来两个字宝宝,它们是谁呢?请你们猜一猜。”说着我用手捂住眼睛,做了个哭的样子。孩子们异口同声:“是‘哭’。”然后,我又“嘻嘻……”地笑,孩子们被我的表情逗笑了,纷纷说:“是‘笑’,是‘笑’!…‘哪个字是‘哭’,哪个字是‘笑’呢?”我故意卖起了关子。  相似文献   

18.
尧逢品 《四川教育》2009,(12):42-42
前不久,我在一个学校听了一节主题班会课《感谢您四班》:在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老师深情地说:“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把你想对同学说的‘祝福’写在上面。然后把纸折成‘小飞机’放飞出去。当你拣到别人的‘小飞机’时,请把它拆开,认真地读、认真地体会,把你想说的话也写在上面,折成‘小飞机’,继续放飞……”  相似文献   

19.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20.
乐翻天     
造句小明回到家,爸爸问他:“家庭作业是什么?”小明说:“老师要我用‘因为……所以……但是……’造句。”刚说完,小明就拿出作业本,在上面写道:老师要我用“因为……所以……但是……”造句。写完后,他高兴地对爸爸说:“谢谢爸爸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