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2.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3.
徐勤 《新闻三昧》2008,(1):52-53
人物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物新闻包括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消息、人物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人物新闻专指人物消息。  相似文献   

4.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与人物消息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物通讯很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与精神境界,就是说,不但要如实地报道人物的行为事迹,还要注意写出他的行为依据,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思想支配他这样做。这就要求作者调动各种写作方法,显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往往是用一条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加若干日记或书信摘编等,对人物事迹进行追记。这在有意无意中,将典型报道模式化、脸谱化,套路化,导致了媒体间典型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7.
李琳 《新闻传播》2009,(11):105-105
人物报道,简而言之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专题报道。在平面媒体上,人物报道的形式,又区分为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人物报道,因围绕人物发生的不同事件、人物本身凸显的不同性格与特质而受关注。在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中,推近视角,精细化操作,将为人物报道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8.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辞海>)人物通讯以写人和思想为主要内容,所报道的人物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写法注重用细节刻画,通过描绘人物的事迹、思想和精神去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校报中强调人物通讯的写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校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进一步拓展校报的深入报道特质,同时,也是对传统消息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通讯和消息是报纸上的常见体裁,如果说消息是一种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去概括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新闻文体,那么,通讯则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或重大事件的新闻文体。通讯和消息同属新闻报道大类,都必须符合新闻采写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思想性、肘间性、用事实说话等。但两者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从篇幅看,消息比较简短,而通讯较长;从内容看,消息以报道事情为主,而通讯大都以报道人物活动为主;从时间性看,消息比通讯更迅速些,从表现手法看,消息概括性强,多用叙述的方法,或以叙述为主,伴有  相似文献   

11.
尹莉莉 《新闻窗》2012,(4):37-37
笔者参加了多次节会的报道,盯紧了大场面,不放过小角落,写了若干的消息、通讯和花絮,但让笔者最难忘和最有成就感的,是在扫描捕捉新闻中,抓住了节会上的灵魂人物,使节会上的灵魂人物成为新闻报道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12.
杨帆 《记者摇篮》2006,(11):26-28
张严平是近年来以人物报道见长的记者,本文以她9篇有代表性的报道为范本,分析了其人物通讯的结构艺术。开头用倒叙引出主人公;主体部分结构多样,大体上遵循首尾呼应、纵横交错的原则;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同时每种结构方式又是为真切的表现人物内心的需要,真情实感贯穿其中,使报道具有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它是稿件作者在深入采访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写作手法精心构思而成。这种报道形式不同于消息等体裁,它具有细腻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先进事迹等,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容易吸引读者把稿件读下去,让人读后往往被稿件中的人物事迹所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出一种学习先模人物、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新闻特写是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人物或事件富有特征的某些章节、片断、瞬间,让读者产生共鸣,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区别特写与其他新闻文体写作方法上的不同,把握特写的特征。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与消息的相同点:简要迅  相似文献   

16.
读完沈峥嵘的人物通讯,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这种人物通讯报道的时代感。也就是说,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人物报道,在奏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其节奏与旋律又与这个时代是合拍的。这就是这些人物通讯的特色。从这些人物通讯的选题上看,沈文找到了上与下的较好结合点。即上符合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下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杨烨 《新闻世界》2011,(7):44-45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七分采,三分写"。而十几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采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仅要用体力脑力,用智慧与汗水采访,还要用真心真情。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没什么捷径。特别表现在人物通讯采访工作方面,人物通讯应当比消息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记者要与受访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有可能打开受访者心灵的宝库,最终发掘到人物面对命运、经历的感情起伏,才能最终感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一说到人物通讯很容易联想到魏巍脍炙人口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查阅当年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发现,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是中国典型报道的一次集大成者,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研究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通讯报道,能更好地为新时代写好典型报道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读完沈峥嵘的人物通讯,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这种人物通讯报道的时代感。 也就是说,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人物报道,在奏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其节奏与旋律又与这个时代是合拍的。这就是这些人物通讯的特色。从这些人物通讯的选题上看,沈文找到了“上”与“下”的较好结合点。即“上”符合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下”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宋婷婷 《新闻传播》2012,(2):88-89,91
作为人物通讯的一个重要品种,群像式人物通讯在近年来的重大事件报道中常被使用,也涌现出不少佳作。群像式人物通讯在写作中经常面临一个矛盾,即文章篇幅的相对有限与人物群像的极其丰富。为此,记者除了要抓准报道时机外,还需凝炼主题、精选素材,同时在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上多花功夫,从而实现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生动全面地表现人物群像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