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2.
“感应”在《周易》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周易·咸·彖传》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之气相感而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察这些互相感应的现象,天下万物的情形就可以明白了。《易》从自然天道推演到人类社会,人伦之义。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5.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下》的作者究竟是谁,据我所知,现有两种说法。清代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若其首引先圣六经之教,以为大备之统宗,……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然其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固非庄子莫能为也。”他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用儒家思想来套道家思想,又不顾《天下》的具体思想内容,其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其中“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一句值得注意,它表明在清代或清代以前已经有人怀疑庄子作《天下》了。它对我们们今天的研究有一点启示作用。所以任继愈、阎韬说:“《天下》篇虽然是《庄子》书中最末一篇,但它既不是庄周或庄子学派的著作,也不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183;周南&#183;汉广》是《诗经&#183;周南》十一篇中的第九篇,其成诗时代大概在周文王时代,写的是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子,想追求而又很难得到的故事,可以说此诗是华夏恋歌之祖。传《诗》的目的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尤其是汉儒,更是认为此诗是起教化作用的。如《郑笺》"纣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然而今天读此诗,我们分明感到了诗中作者那种内心感情的强烈以及求之不得时所产生的压抑和苦闷,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祈盼。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游国思等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定型于60年代,曾起过作用,但也受到某种局限.我从1982年起,担任《中国文学史(第一段)》教学工作,本着“天下未言则先言之,天下已言则深言之”的态度,采用学术界的最新学术成果以及本人的治学心得,着手对其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10.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11.
《天下奇冤》是上期《拾金不昧》的续写,我们一起来看看江友小朋友写出了怎样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2.
<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文本给出了我们四条基本的内证线索,据此可初步判断《天下篇》应写作于战国晚期,约成篇于荀子稷下讲学之后与《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即公元前265—前239年之间。《天下》非庄子自作,其作者是一位"外道内儒"的庄子后学。一方面《天下》作者保留着庄子后学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已深入其骨髓。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篇中,“物”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概念,应物之方是作者概括众多学派思想时,用以构建其叙述的一个核心主题,以此为脉络,此篇呈现了庄子之学对已有学说的吸收、转化、偏移。因此,《天下》篇在叙述各家学术时,作者着重选取与庄子思想相近或对其有所启发的内容,消除差别过大、不能兼容的因素,其著述意图更偏重于探求庄子思想之渊源及其形成过程,而非写作学术史。《天下》篇对应物之方的关注,也提示以“物”为关键解析庄子思想、考察先秦学术流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向有汉之贾谊、宋之苏洵分著《过秦论》、《六国论》,以后人之意,度先时之事,分析精辟,有理有据。或以之谏上,或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二者所以以秦为凶残暴虐之邦,非惟秦曾有埋卒坑儒之举,亦因之以法治天下。秦之法治,始于商君。昔孝公在位,欲改秦之颓废,于是起商鞅以变法。  相似文献   

16.
《过秦论》(上篇)末段行云流水般地揭出文章主旨,顺理成章地引出全篇结论,水到渠成,画龙点睛,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末段的第一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由叙入议,承上启下,为一篇之枢纽。贴切地释译此句,确当地理解此句,尤显得十分重要;而倘要将此句释译得贴切、理解得确当,又特别要搞清楚句中“天下”一词的涵义。且先列举对此句的几种语译: 1.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势,(?)山与函谷关韵险固,自然与从前相同。(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  相似文献   

17.
心高小天下     
先人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诚如是乎?余尝临险峰之巅,目所及者,未至所知之十一也。环行于至高,复观之,四下巨木参天,塞嗅觉,闭视听,且不知百步内游者,安得见天下乎?或曰:“天下之大,非举足仰首所能尽也。”君亦知夫北溟之鹏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必高高在上矣,然则孰见其叹天下大小?非不屑也,不能也。其无观天下之心也。若夫身高四万丈,臂长九仞,举步踏日月,扬手抚北辰;沉吟动寰宇,长啸震乾坤;目及天外客,耳感域中音。而或吞层云,吐薄雾,揽烟雨,触天罡;缀襟袖以繁星,沐清波于河汉。侣星君,友天将,主穹庐,客灵霄,其必曰…  相似文献   

18.
《管子》轻重篇所阐述的主要是一种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这可以从轻重治国说 ,万物君有论 ,操纵市场取利术 ,握贫富之权治民策 ,利出一孔定君术 ,行商战王天下之道几个方面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天下水浒论坛”会议讨论的问题有: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理解和应用;《水浒传》版本、作者和成书背景;《水浒传》艺术成就及其源流;《水浒传》人物真实性及梁山遗迹、梁山遗址的开发问题;《水浒传》研究的新动向和对《水浒传》的贬抑。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未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