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颉刚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在“五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形成的以考据方法为主,兼具社会历史分析的综合研究范式。他对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演变研究,不仅对胡适的“历史演进法”有所丰富和发展,与传统考据的目标指向、考证方法有所不同,而且还开创性地对传说文本进行了互文性的阐释,从而成为民间传说研究的典范,传说学建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方志文化为切入点,从方志文化精神出发,将记录在方志文献中的民间传说与传承在民间的活态传说进行比较,归纳出这部分民间传说的特点;同时对如何发掘方志文化中民间传说的特殊价值提出了意见,以期对我国传说学理论的发展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创者之一,钟敬文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他不仅宏观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而且深入研究了诸如神话学、歌谣学、传说学等分支学科的学理问题。一门学科的成立和发展,学科理论的建设至关重要。钟敬文基于分析中国民间传说作品而抽象概括的传说理论,对中国民间传说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梳理钟敬文所建构的传说学理论,不仅是现代传说学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当前传说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讨饭骨头圣旨口"的罗隐秀才传说,从石城县的传说在地化调查中可见,各地民间传说相似性、稳定性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创编思维的相似性,只要社会条件、叙事目的、思维逻辑三者相似,虽说是各自创编,但故事的结构思路是相似的;二是接受心理的相似性,故事传播中,相似的生活逻辑导致流传地民众毫无障碍地接受了这些故事,并使之在地化为本地传说。民间传说的变异性也有二种表现:一是记忆偏差导致的传说变异,大凡故事中核心设置相似的人物传说,尤其容易发生情节互渗,共享一些由该设置而派生的情节类型;二是判断偏差导致的传说变异,主观意愿和情感偏向,会影响到传播者的判断偏差。  相似文献   

5.
杜红延 《天中学刊》2011,26(2):91-93
民间传说是一方社群的集体记忆,与正史和方志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毛坦厂的民间传说充分说明了传说多元化的存在意义。传说是地方百姓记忆构筑的当地历史,填补了因缺少史志记述而导致的区域历史的空白;传说是地方民众对地方风物的在地化解释,是区域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传说还是民间的无字道德教材,是民间教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神秘的民间传说是吴真人和妈祖信仰的要素之一,又是其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有关吴真人和妈祖信仰传说的比较研究,发现两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又指出两种传说的交叉及在清初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民间传说颇有民族特色。锡伯族的神话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相比较而言,自然神话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而且往往与民间传说交织在一起;而锡伯族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8.
庄子及其后学常常结合当时的精怪传说创造一些寓言作为自己的论据。道家学派对精怪现象采取相对崇信的态度,这与道家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是有关的。精怪观念与远古传说的合流对这一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和人物传说等。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和生产劳动、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关注并探讨了辽西蒙古贞民间存在的大量关于康熙皇帝私访当地的传说.论证这些传说并非是在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而是借助想象化、民间化的康熙形象寄托和传达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纾困解难、知恩图报、崇佛向善等生存情结.认为蒙古贞民间传说因康熙这一形象符号的介入而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