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实地调查,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明确界定的语文教学的一项全新内容。关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在开始阶段的积极参与、实施阶段的有效管理、后期阶段的评价激励,有助于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次出现,将语文教学质量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然而由于缺乏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系统培训,目前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迷茫和行动上盲从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教学组织无序化和随意化的现象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针对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中的一个亮点领域。农村初中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原因,造成其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时存在新型的语文教学观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5.
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实施活动是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最佳也最有效的方式。但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的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小觑。然而由于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很难完全把握学生的动态因素,所以教师只有加强自身能力,才能在启发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才能在活动中正确“判断”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效果。所以,教师把握好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是综合性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文注重探究教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的实施上做出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然而,在课改实践中,由于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教师缺乏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方法,学校管理滞后等原因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管理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出综合性学习的氛围,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适合的土壤,使广大师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确实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上得到保障和精神鼓励。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不作为、保障体系支持不足等.因此,为改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不力的状况,应从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加大教育保障的支持力度等方向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亮点,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已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收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效。笔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心得,细细思来,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武器和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因为语文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资源,这一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将决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是这样几个角…  相似文献   

9.
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其它语文教学形态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弹性极大,教师、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无论怎样,综合性学习必须有利于语文自主学习。从另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亲近生活、整合各学科内容,而且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三个方面入手有助于一线教师建构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群"。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没有突破,重要原因在于对语文的概念认识不清。分析语文含义、认清语文学科本质和历史发展很有价值,它能有效促进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的发展,找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华人"是一种新意义的视野,"华人"包含的漂泊性、混杂性、开放性、多元性等都使它既最广泛地承受着种种传统的危机,又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传统发展的各种机遇,从而在中华文化民族性、世界性的根本之处包孕着挑战性的课题.海外华人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在不同境遇中的应变形态,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化传统命运的狭窄视野,呈现出传统在种种痛苦的现代"分娩"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其种种"异质"表明着它同中华文化传统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以其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而又自立独立的形态表明着中华文化的强大衍生力.而海外华人文学对华人文化的命运是最敏感的,它始终立足于"本源性"和"世界性"的基本课题,记录着海外华人的漂泊命运和精神归宿,从而拓展了我们考察中华文化的现代命运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三大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诉求、文化诉求和动力诉求。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历史内涵,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语文素养并非包容一切,既不能将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都理解为语文素养,也不能脱离学校的语文课程空谈语文素养,它应该是指由学校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而带来的积淀和修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这里主要阐述在中国人学习英语中,汉语的基本地位。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必须以自己的母语——汉语为基础才能入门,进入真正的英语学习。首先,中国人的认知能力是学好英语的认识基础,因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其次,汉语语音,即汉语拼音,既是学习英语语音的切入点,又是记忆、掌握英单词的法宝;再次,汉语语法是学习、掌握英语语法的重要因素;最后,汉语词汇,毫无疑问是初学阶段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松泉语文教育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包括他的语文观、语文学科观和语文学科教育观。这一精到、系统而又富有创见的理论有效地廓清了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的模糊观念,正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从而成为语文课程革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饮食文化的传播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通过移民、烹调书以及其他一些标志探究一种文化如何融入新环境。自古以来,食物就是中国人在餐桌内外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研究表明,全世界华人的饮食习惯的变迁是最为迟缓的。本文回顾了自1785年第一批华人进入并定居美国以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及其带来的变迁。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作为中华烹饪传统载体的中餐食谱在美国出版,中餐馆也在美国不断蔓延,养活了众多美国人。本文重点选取几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说明依据。其中包括1899年美国政府刊发宣传册,鼓励种植和食用中国的蔬菜;20世纪上半叶中餐食谱的出版与使用;时至今日已有超过47000家中餐馆遍布美国,等等。  相似文献   

19.
华侨,是指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侨居国外的我国公民;华族是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人,包括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以及华侨、华人的后裔——“华裔”,从华族形成的原因入手,来论述华侨到华族的形成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借助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R2),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华民族研究发表的2012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呈现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内涵与本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路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中华民族每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研究知识图谱,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中华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