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一 )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 ,所以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 ,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从南北方向看 ,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 ,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朝贵族成员、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家族墓志明确而详细地保留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群间混血与融合的细节,丰富和拓展了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的内涵。在民族融合这一过程中,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政策,而民族融合本身却是一个长时段的渐进过程。经过多民族长期混血而融合成的新一代中国人——隋唐人,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隋唐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目录是章节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其中隐含着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从宏观上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以及阶段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复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如从中国古代史目录中可知,我国古代历史分为六个历史阶段:“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例11…  相似文献   

4.
陈炜  陈能幸 《历史教学问题》2010,(1):105-110,38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融合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史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史学前辈范文澜、翦伯赞诸先生都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极有教益的见解。窃不自揆,想就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抒管见,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6.
浅析地理环境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融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必然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它强调的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渐进的过程合于另一民族;某一民族丧失民族特征是在与它族长期的共处中,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由此可见,实现民族融合的方式是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其先决条件是民族的迁徙和流动,以此造成民族间的杂居态势,为相互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而地理环境正是通过影响民族融合的条件、方式及进程来实现对民族融合的巨大影响。一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迁徙与流动的根本动因。历史上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西迁以及归附汉朝便是受地理环…  相似文献   

7.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 ,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其“论-说”因素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学性质,“论-说”因素的具体结构,形成了它不同的构成形式,“论-说”因素的具体特征,又造成它多样的文学风格。先秦诸子散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  相似文献   

11.
甘肃漳县元墓群在考古学上有其重要意义,从对汪家坟园及有关史料、文物的历史考证,可以大致了解我国一个特殊的王朝──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的经济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2.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融合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需要上,民族融合都是一种正面的概念和积极的因素,应该正视和肯定.然而现阶段离消亡性的民族融合还很远,这时候强调它,用政策来推动它是不适宜的.多样性和民族融合是相反相成、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提倡文化多样性不是否认民族融合,反之亦然.所以,要融合,也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民族融合的种种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是两种不同本质特征的概念:民族消亡是民族特征、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界限不存在,一切民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民族融合是指民族特征的趋同化。文章认为,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实现之时,才是民族消亡之日。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融合因素,是就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衰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证了西南汉藏民族大融合历史进程的西康边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汉藏同胞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活化石。西康边茶业始于唐代,至民国时期,西康边茶业慢慢趋于衰落,衰落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原因,研究表明内部原因是根本原因,边茶业的衰落对当时西康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论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民族关系史中的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承认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承认中国历史上只有民族同化,而民族融合只有在阶级压迫消灭后,消灭一切民族间的差别才能实现的。形成这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来自对概念的本身理解的歧异。究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民族”概念的不同含义和汉语中的“民族”一词的相当模糊,是影响这一问题讨论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明显标志,它反映了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了解该地区的明信片。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我国边疆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市区及郊区的地名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从地名中便可清晰地看到呼市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