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美是什么?这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古往今来,不知绞尽了多少哲人智者的脑汁。尽管已经有过许多闪烁着睿智的光辉的回答,但时至今日,对美的本质的探测,仍然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无论“美是和谐”说,“美是关系”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或“美是生活”说和“美是典型”说,以至当代流行的命题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主客观的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来就有十分尖锐激烈的争论。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娴雅正派、热情宽厚、待人诚恳、和蔼可亲的人物,所谓“新红学”家俞平伯等人,更吹捧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二“美”中的“一美”,双峰中的一“峰”。。无产阶级则恰巧相反,认为:薛宝钗是一个顽固可憎、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灵魂丑恶的封建卫道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认识孔孟之道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的绝妙的反面典型。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 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 “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 “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中学生,祖国的未来,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渴求“美”的阳光照射和雨露的滋润。那么,怎样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用美去熏陶他们的心灵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和谐"——审美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 ,“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 ,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教育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广大的教师们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围绕以人为本的方针思想,尽其所能地尝试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激发学生独立和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素质及综合能力。我认为数学课堂就是实施这一举措的最好阵地,这是因为:数学这门学科除了知识要素外,还拥有更丰富的内函: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建制、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数学在使人求知、求真的同时,还能使人受到深刻的精神教育。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简洁美…  相似文献   

8.
人体与书法的美学特征王永明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①。他认为书法的美是由人决定的。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也认为:“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②无疑,人是世间最完美、最健全的生命形体,人体是大千世界中美的荟萃。同时,人又是美...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翻译中“真”与“美”是密不可分的,“美”以“真”为基础,“真”应该上升为“美”。本文首先谈了“真”的重要性,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准确把握,接下来,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实现“美”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虽源于最近发生在中小学生中间的两起恶性事件,但它所揭示的深远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就昭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领域里出现的一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美学家荷迦斯在《美的分析》的《论线条》专章中指出:凡物体的轮廓由波浪线构成的都显得很美。这就是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曲线美”。如今美学家已普遍承认,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曲线最使人感到美。但曲线何以为美?美学界却解释不一。荷迦斯认为,曲线能“迫使眼睛以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都将是不完整的。科学的发现或发明,体现出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真;科学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善;而这种发现或发明表现出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是美。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的“真、善、美”,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从现象学视角思考体育休闲活动的内涵与特征,阐明近年来体育休闲活动在中国兴起的缘由及其因果合理性.分析认为:体育休闲活动是一种“身体体验”活动,是对“真、善、美”的直观体验;体育休闲活动是一种“身体表达”活动,是对生命存在、人际和谐、地方(群体)文化的表达.“身体体验”特征和“身体表达”特征共同展现人的主体性意涵.  相似文献   

15.
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天地之间,风云日月,人情物态,无往非吾诗所自出。”可见天地间的一切,无一不是写诗的好材料。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即首先得从“风云日月,人情物态”中发现诗意。所以,罗丹在他的名著《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看出美来”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相似文献   

16.
审美经济架起了财经类专业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课程美育的实施是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和五育并举的重要路径。电商专业教学中以“美育+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结合“岗、课、赛、证”新要求,按照“学生兴趣+数据分析导向”的教学设计,强化真实商业应用。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按照课前引入美、课中感受美、课后表达美的课程思路,将美育贯穿于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7.
纵向比较茅盾与王统照的文艺观是一个“同—异—同”、“合—分—合”的发展轨迹。在五四时期其“为人生”的文艺现是相同的。但在 1 92 3年底茅盾迅速转变为无产阶级文艺观 ,至五卅前后向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此时期王统照的批判现实主义虽然日渐深刻 ,但仍徘徊在“爱”与“美”和人道主义文艺观阶段 .他不断向左翼靠拢 ,于 1 93 1年前后再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与茅盾走到一起 ,其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而战的文艺观又是相同的。横向比较两人的文艺观都是功利主义的 ,但又都不断强调文艺自身的规律性、独立性。茅盾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丰富宏大 ,王统照相对薄弱 ,但作为革命“同路人”,其文艺观更具有本体论特色。成就不同与家庭文化、性格气质 ,社会实践等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19.
对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境进行研判,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对“武化教育”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认为:“武化教育”是个体从“术”至“道”过程中的“修炼”方式,它是摆脱野蛮而对人的一种“修饰”,注重培养对象的“灵与肉”和谐统一,其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武化教育”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对学生的补给体现在对“德”的培固从“有”到“全”,对“智”的涵养从“一”到“多”,对“体”的养护从“量”到“质”,对“美”的转向从“外拓”到“内聚”;对教师的补给体现促进教育理念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演进,教育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迈进,教师培养由“粗放”向“集约”转向;对体育课程补给体现在对运动认知的自明、健康行为的自省、体育品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苏轼推崇的“枯淡”风格艺术作品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在简淡的形式中包含着深永的内在蕴藉,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二是情与景谐的情性美,三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