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咬音爵字     
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2.
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前者一般是一…  相似文献   

3.
短诗文例话     
短诗文例话我国诗文确有很短的。诗歌方面,《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候人歌》,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句中“兮”、“猗”二字是叹词,实际意思只有“候人”两字。序文方面,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言”仅有两句:“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仅13字。小...  相似文献   

4.
由古为文重视炼字,炼字炼得好,能一字传神,全句生辉。古代留下的许多名言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随风潜入夜”之“潜”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等等皆因用字传神而境界全出。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要使新闻标题字字珠玑,精美简练,必须下工夫锤炼标题的字词,力求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在新闻实践中,注重标题的锤词炼字,具有很显著的语用价值,能达到形象生动、贴切精当、简洁有力、意蕴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6.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7.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8.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9.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10.
文字求短,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为之追求的目标。古人为文,历来推崇“辞尚体要”、“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毛泽东一直要求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且身体力行,仅用190字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宏伟场面。为了刹长风,兴短风,孝感报从1979年起,就提出把写好编好“豆腐块”作为奋斗目标,得到读者的普遍赞誉。1989年的一次读者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对孝感报的“短”持欢迎态度。求短,不是单纯的文字删减,而是要达到文约意丰,言简意赅。短得有内容,短得有看头,短得有魅  相似文献   

11.
阅读报纸杂志,“付诸于实践”、“见诸于某报刊”之类的用语时有所见。其中“诸”字用法不适当。“诸”系古语词,亦称文言词。在汉语里其意项最常见的有:(一)众,各。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诸军”,即各部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各部攻打祁山。”(二)“之于”的合音。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因其读音分取“之”字的声母zh和“于”字的韵母u,故有合音词之称。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因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双重  相似文献   

12.
辞书概述     
辞书是字典、词典和各类专科辞典的统称。自从近代生产“词典”(或辞典)这个名称以来,字典和词典之间相对地有了界限。众所周知,当今的字典古时称作“字书”。字书本指解说文字形、音、义的著作。字典以收字为主,主要收录单位是字,说明单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而词典以收词为主,主要收录单位是词。一般词典除收词外,也收一些词组和成语。但是,由于汉语的词和方块汉字之间存在差别,一个词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三个字。这就使字典往往要收录一些复音词。换句话说,词典要用单字领头,由单字带出复词、词组和成语。总之,字典与词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有差异和不同功用。中国字书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也很多。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最早一部字书是《史籍》15篇。收字约九千余,相传出于周宣王时太史籀之手。《史籀》作为我国周朝史官教儿童认字的启蒙书,是字典形成前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於春 《现代传播》2006,(1):155-156
一、语结及其特点现在一般发言,可能不是把所有要说的话逐字逐句全想好了,而是先有一些想法,用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来表示,根据这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去说话。人说话的时候,可能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而是记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如果有必要,会拿出纸笔把这些重点的字、词、句简洁凝练地写下来。要写一篇文章,可能也是先有些想法,用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列出几条,再根据这几条去写作。阅读的时候,常常划出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划出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不需要重看全文,只要看看划出来的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可以…  相似文献   

14.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相似文献   

15.
《解放军报》2月10日刊登彭德怀于1952年3月18日写给巴金的信(影印件)和杨海峰《永恒之物》一文。 彭德怀给巴金的信中写道: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致以同志之礼 彭德怀  相似文献   

16.
傅魁文 《新闻界》2002,(4):55-56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须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是千百年来诗(词)话写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王国维在决意从事哲学以后,长期探索中西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厚积薄发之作,其语言之精练、蕴蓄之深厚、持论之警辟,无不显示作者“不胜古人,不足与古人并”的气度,不愧为中国古典文论最后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人间…  相似文献   

17.
把一个词末尾一个字的声调读得相对短些轻些,就是一个轻声词。轻声不是声调的一种,而是“阴、阳、上、去”四种声调的音变形式。四种声调的字都可以变成轻声。实际上,轻声现象也可以被看成是“词的轻重音格式”中的特殊格式——“重轻”式区别于“重中”、“中重”式。我们可以从“阴、阳、上、去”四个例词中来看看: “开通”,“通”字原是阴平调。“开通”读原调用“中重”格式,就是动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其梗塞”。可见用词精确,造句通畅,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有些作者,或文字基本功不扎实,或写作时漫不经心,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用词造句不确当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